第3章 武侯遗书(1 / 2)

改天论道 夜空不寐 2458 字 2017-05-23

当清晨葛姓男人敲开高天的房门,高天正是洗刷之时。请高天去吃早餐,一件古朴的小餐厅,只有葛姓男人和他的父亲葛宁就座。早餐很简单,一个煎蛋,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碟小菜。用过早餐,葛姓男人请高天去沐浴更衣,这是武侯后人请武侯遗书的仪式,虽然高天不是武侯后人,但是该做的他还是按照要求去做了。等到完成,葛姓男人领着高天走进武侯祠堂,一处偏堂内,之前葛家三位早就在祠堂候着,供桌上点着高香,中堂画是一副武侯七出祁山时的古画,铁马金戈,依稀千年之前蜀国出师伐魏的壮阔,不愧武侯用兵如神,虽历千年,仍旧感觉热血沸腾,浑身一股上战场的豪迈气势。

葛晨、葛宁、葛元看到高天随同前来,都是微笑点头致意,然后上香,拜!礼毕,葛晨面对中堂画轻声说道:“先祖,不肖后辈谨遵遗训,千年来数代族人呕心沥血,研究先祖遗书,然后辈愚鲁,始终不能解开先祖遗书,今迫不得已,违背先祖遗训,请外姓人士参演先祖遗书,恳请先祖原宥不肖子孙无奈之举,并恳请先祖保佑,使后人打开先祖墓地谜团,还先祖在世之英姿,使后人瞻仰先祖风采。请武侯遗书。”

三拜,叩首。葛家诸人行礼毕,然后恭恭敬敬自香炉底旋转升起一道暗门,上面红绸包裹,压沧桑青铜古剑。双手托起,将古剑交于葛宁,红绸打开,一本簿册,蓝色封面,淡黄色宣纸,上书武侯遗书,不肖子孙诸葛台手抄于东晋隆安八年。高天郑重的从葛晨手中接过,轻轻捻开:

《诫子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文》是诸葛武侯告诫子女的一篇短文,虽寥寥数言,却发人深省,回味悠长。文中提出以修身和养德为要,以治学和淡泊为径,静心治学以修身,淡泊俭约以养德。这些话也可以看成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出仕前,他乃一介布衣,平日耕读于南阳乡间,日日研读经籍,向往先贤,与三五友好吟咏诗歌,甘于恬淡。“不求闻达于诸侯”。当刘备“三顾茅庐”,劝其出山之后,尽管身陷纷繁乱世,“夙夜忧叹”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务之中,诸葛亮也一直保持洁身自好,修身养德的良习,于兵戎相见和治世公务之中,不忘贤人的本色,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很少有人能在“修身”和“治学”上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对金钱无休止的追求,正在把人类拖入日益浮躁和浅薄的轮回之中,很少有人不在疲于奔命地追名逐利。重温诸葛亮的《诫子文》,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人生的品味,活出自我,活出质量。

这是一本公元330年左右的手抄本,原本不知道还在不在?如果秘密在原本上,那么手抄本再仿真也怕是没有用。高田默默地想着,然后继续打开后面的,是诸葛武侯一生行事纪要,从耕种南阳、刘皇叔三顾草庐隆中对、赤壁之战、辅佐建蜀国、七出祁山、五丈原仙逝、后事交代等等总计五千余字。

高天眼睛发亮,这些资料实在是太有价值了,很多后人所述,不尽实际,虚无缥缈,但是武侯亲书不同,里面真实,历历在目。高天看得热血沸腾,真的太有价值了。

等高天读完一遍,仿佛回到了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蜀国从无到有,历历在目。但是震撼于武侯文献,却没有感觉到武侯墓地的真实写照。轻轻地合上书页,转头望着几人,葛家诸人都带着火热的眼光看着自己,高天不禁摇摇头,说道:“我没有看出什么,太震撼了,需要时间。冒昧的问一句,原本还在么?”

“在,但是原本族人不准动用,破损严重,那个很重要么?内容都是一样的。”葛元答道。

“现在我也不知道,我先研读这个吧,能带回去么?需要时间的。”

“这个不能带出祠堂,我们已经复印摹本,可以借于先生。”

“也好,劳烦葛大哥给我送去房间,我开始研究。”

高天只好把手中的书稿还给葛晨,对葛姓男人说道。

“没问题,我这就给先生送去。早就准备好了,先生请。”

高天回到房间,思考脑海中关于武侯的从事迹。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人。[3]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先生”。其《出师表》自陈: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便亲自前往卧龙岗拜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