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兰州城更远的一个地方,在千佛洞,王圆禄道士也在热烈地憧憬着他的未来。此时在他的面前,斯坦因、蒋师爷,和他们雇来的伙伴,正在将一万多件精心挑选的写本,绘画,和刺绣品,分门别类,仔细地打包,装在十二个大木箱里,堆满了五辆牛车,准备启程。
这么细致的包装,让王道士都挑不出任何毛病来,他非常满意,在心中暗自庆幸终于等到了一个识货的买家。因此,当斯坦因微笑着走向他时,他也非常愉快地迎上前去,一边从袍袖中抽出一本帐薄,捧在手中举到斯坦因的眼前。
“这是什么?”斯坦因不解地接过来,翻了几页,很明显,这并不是这些天来一直让他沉浸在快乐中的卷子写本,而里面的中国文字他也并不认识,因此略翻了翻就还给了王道士。
王道士熟练地翻开帐本,将里面的一些数字指给斯坦因看,一边兴奋地说道:“斯大人,这是你捐给寺庙的银子,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我都叫人记下来了,一笔也不差,有二百两呢!”
斯坦因摆手道:“不,不,不,我的朋友,跟这些圣物比起来(他指了指车上的那些东西),二百两实在是太少了,太少了!”
王道士笑道:“不少了,我打算用您的这笔钱,建一个大的经堂,和一个香客的接待室,建在这里,还有那里。都是因为您的慷慨,我们的香客,终于不用再受风吹雨淋了!”说这话时,仿佛他描绘的这些经堂和接待室,已经矗立在他面前一样,王道士越说越兴奋,被他自己描绘的场景激动得脸上放着热烈的光。
斯坦因默然了,此时的他,被眼前的这个虔诚的小个子中国人打动着,他握住道人的手,说道:“王,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让这些圣物一张不少的,放在大英博物馆里,接受很多的,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当然,还有中国人的崇拜,我向上帝保证,我一定能做到!”
王道士点点头,虽然他还搞不懂“大英博物馆”是什么东西,也不明白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要来看这些几乎被遗弃的旧卷子,但他似乎已经开始相信,把这些发黄的写本交给西洋人,让它们免遭毁于战火,或是无知者之手的噩运,可能,这也是一种虔诚的举动吧!
夕阳在崦,日影西斜,王道士挥手与斯坦因作别,看着他的车队渐行渐远,向着数万里外的另一个国度,心中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宁定……
附记一
怀着对佛教艺术的执着追求,斯坦因一生钟情于佛教艺术形成与传播重要一环的阿富汗。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几十年间他始终未能实现去阿富汗实地考古探险的梦想。但斯坦因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期望。1943年10月,81岁高龄的斯坦因在美国驻喀布尔公使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入境许可。但这个准许来得太迟了。10月24日,斯坦因突患中风,两天以后,不幸逝世于美国驻喀布尔公使馆。一代著名学者,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探险家,在他梦寐以求的征途中找到了最后归宿。根据斯坦因本人遗愿,他的遗体安葬于喀布尔的基督教墓地里。10月29日,阿富汗王国的国王、外交部长及有关部门都派代表参加了葬礼,前往墓地的道路临时修整一新并洒上了水,以表示阿富汗对这位大学者生前未能赋予和表达的崇敬之情。美国、英国、伊朗、伊拉克等国公使,苏联临时代办以及其他友好国家驻喀布尔公使馆的代表参加了斯坦因葬礼。(附记一内容来自雒青之先生所著《百年敦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7年4月第一版。)
附记二
凡王圆箓经手卖给外国人的石室遗书,至今没有一件毁损,全部静静地躺在国外的博物馆、科研单位里。而流失于国内的,历经灾难,见者极少,十之八和九,估计早已不存在了。(附记二内容来自雒青之先生所著《百年敦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7年4月第一版。)
(全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