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从未出过王都,就连兴宁伯府的门都不怎么出,一路上叽叽喳喳不停。
出城门后,坐在牛车上的小丫鬟们也十分开心,笑闹的声音传出很远。
陆山和子书带着人迎了出来,楚韵牵着燕青瑜往庄子内走去,丫鬟小厮们拎着大包小裹去住处了,楚韵则带着几个主事的人往庄田去了。
“庄子上产出如何?”楚韵一路走,一路看。
子书回道,“产出的时蔬较之往年少了一成,供给东城的饭馆却是够了的。”
楚韵点点头,“今岁回春迟些,产出少是寻常,新开的田地呢?种了什么种子?”
子书接着道,“买了三样种子,一样是咱们北边能种能长的,还有两种是南边的,如今发了芽种下去了,还不知长不长得成。”
楚韵顿下脚步,“只买了三样?”
陆山接了话,“夫人不知,这农种要寻到卖家有些艰难,王都中肥田都在贵人们手中,百姓本就收不到多少粮食,这粮种菜种都是不愿外卖的,咱们庄子是寻了些门路,才买到种子的。”
楚韵颇有些诧异,她原以为买种子这件事会很容易,不料想其中还有这样的缘由和艰难。
南橘北枳,这南方来的种子多半是难以成活的,楚韵心下暗叹。
主子不说话,下面的人难免忐忑,子书控制不住地不停去看楚韵,子诗见状拉了他一把,给他使了个眼色,子书这才稍微心安。
燕青瑜就像放出了笼子的小鸟,扑扇着翅膀在庄子里跑着,伺候他的画眉和两个奶娘累得气喘吁吁也跟不上,倒是子墨跟得紧,寸步不离的。
王都中达官贵人们的庄子基本都长一个模样,前面几进门是些居所,主子住的,下人住的,后半被围墙圈起来的却是大片的农田,干净些的人家不饲养牲畜,完全靠人力开垦种植伺弄,不讲究的人家却是养着几头牲畜的,一方面可代替耕种,需要雇佣的人少些,另一方面逢年过节的,牲畜也能宰杀几头解馋。
兴宁伯府的庄子上是养了两头牛的,主要是供出行用的,按律兴宁伯府上只能养一匹马,是以为了出行方便,牛车也是必须的
姜朝针对官员的律法有些严苛,出行、吃食、穿戴、门楣规制等都有相关的限定,最奇葩的就数吃食了,三品以上可食牛羊马,六品以上可食鸡豚河鲜,豚也就是猪。
简言之,没有社会地位都吃不了肉。
看着远处好奇地站在耕牛不远处张望的燕青瑜,楚韵笑起来,“是我想的少了些,”她转过身,“找些好手去山上移栽些果树来,时蔬翻不了新,咱们可以在果子上做些文章嘛!”
肉粮蔬果,前三者她没法子了,完全可以在最后一个身上做些文章呀!
陆山眼睛一亮,和子书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脸上的笑意,这事儿可以办!
想到就办,陆山和子书喊了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就往山上去了。
燕青瑜哒哒哒跑过来,仰着小脸问道,“母亲,他们去作甚?”
楚韵拿着帕子给他擦了擦汗,“去拔几颗果树。”
“果树?”孩子眼前一亮,“可有好吃的果子?”
楚韵在他鼻头上揪了一记,“小馋鬼,就想着吃。”
燕青瑜捂着鼻头笑起来,“儿子没见过果树,也只能想着吃果子了。”
确实,兴宁伯府的花园里只种着观赏性的树木,果树是没有的。
“等子书他们回来,便让你好好瞧瞧那果树。”楚韵摸了摸孩子的头,笑道。
姜朝人的温饱尚是问题,种果树的更是寥寥无几,百姓更愿意种粮食,就连青菜也只是顺带着种一星半点儿,以期能换些银钱。
得知子诗是从盐梯城回来的,燕青瑜便满脸好奇的凑了上去,子诗对自家少爷自然是知无不言的,两人便凑堆儿闲话去了。
农庄上的做活儿的农妇们满脸局促地看着走到自己近前的楚韵,讷讷不敢言。
楚韵不由笑起来,见她们也跟着笑起来,才踱步走开了。
她更愿意和这样淳朴的人待在一起,离王都里的人和事情远些,过得悠闲些,这样也很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