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众人的心思后,高珣又交代在场之人,在信任县令还没有到之前,一定要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同时,高珣又突然对仓曹宗政道:“宗君,粮仓中的粮食还有多少?”
高珣在毋极任上,不管是从黄巾军手中,还是从毋极县的那些士族手中,摄取了几十万石的粮食。也正是如此,他在毋极县才敢养那么多的私兵。
即使此时他的私兵已经全回到了扬州。但是在毋极县,依旧还有高珣的一千多疾风营骑兵,两千多匹战马,以及五百来鹰扬卫。这些兵马所需要的粮食与粮草,都是从这粮仓**应。
在田丰修建水渠时,招募的那上万的民夫,也一样的从毋极县粮仓**应粮食。
“回君侯,还有三十多万石的粮食。”宗政道。
“这样,这些粮食,虽然都是珣通过其他手段得来的。但是,它们也是毋极县的粮食。既然珣要离开毋极县了。这些粮食珣把它们放在粮仓也不是个事。元皓,嘉志,宗君。你们三人负责一下,从把粮食,给毋极县的百姓,每人都分一石。”“特别是那些刚刚在毋极县安家的百姓,每人两石。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春耕,但是距离田地里的粮食收获,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不能让他们因为饥荒,而让他们又铤而走险。”
戏忠与田丰两人,听到高珣要给毋极县的所有百姓发放粮食,两人顿时间对视一眼。同时,他们眼中的笑意也差点盈露出来。
高珣虽然把事情说的冠冕堂皇,但是,也逃脱不了高珣的那小心思。高珣这是在报复!
当然,这种对百姓只有好处的事,他们也没有必须去阻止。毕竟,高珣说的也在理,现在还只是春耕时侯,距离田里收获粮食的时节,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经历过战乱的毋极县百姓,家中一定没有什么多余粮食。那县衙把这数量巨多的粮食给他们,定会缓解一下他们的窘境。
给百姓发放粮食,也确实是高珣在报复。虽然他还不知道这个新上任的毋极县令,是哪方的人。但是,这人既然能从一种人中脱颖而出,得到这个毋极县令。那就说明,这人或多或少与袁氏有点关系。甚至还有可能是袁氏一手在背后支持。
既然把高珣调走,冀州的士族在其中也出了力气。以这些人的秉性,一定会找一个亲近于他们士族的人来担任。同时,经过高珣在冀州的一番了解,袁氏是在把冀州当做他们的后花园来培养。那袁氏出力,用上他们袁氏的人,也是情理之中。
这样,不仅把高珣这个袁氏敌人弄出冀州。也能进一步加强袁氏在冀州的势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所以,高珣的打算是,既然你袁氏给我打闷棍,那我高珣也不会让你们好过。毋极县百姓此时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万人。每人一石粮食,那就去了十万石。再加上高珣又给那几万新加入的百姓每人两石,那就足够把毋极县的粮仓给掏空。
到时,等到这个信任毋极县令上任,看到这空空如也的粮仓。以及在毋极县外,还有张燕等一众黄巾军威胁的情况下,这个新任县令如果不想毋极城被攻陷的话,就必须要招募兵马防御。
而招募兵马,就需要粮草。
那时,这个新任的毋极县令,要么向士族去要,要么去把他发给百姓的粮食给抢回来。如果他向毋极县士族要,可现在的毋极士族,在损害他们家族利益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好相处。何况,现在的这些粮食,都是高珣趁机从他们那敲诈来的,他们家族的粮食被他淘的差不多了。哪还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
至于甄氏,如果不是高珣那时有兵马在身边。甄氏甚至还有可能理都不理睬他。如果这个新任县令来要,此时甄氏也需要考虑一下高珣的感受。
如果,这个新任县令向那些百姓要,那势必会引起民愤。一个不小心引发了民乱,那这个新任县令也做到头了。
“对了,如果粮仓中的粮食,还有多余,那就把它们当作种子,也给百姓发放了。”高珣又交代道。
“诺。”田丰三人应诺。
一番商讨后,田丰等人全部离开了大厅,只有戏忠留了下来。
“志才,你有事?”高珣诧异的问道。
“云轩。忠有个事想要与你商讨一番。”
“什么?”
“刚才元皓所说的,去苍梧君旧人都尉一职,确实不是一个好去处。”戏忠跟随了高珣这么久,对高珣的心思,他比田丰还要清楚。刚才人多嘴杂,他不好向高珣说,现在没有了人了,他这个被高珣征辟而来,而又已经决定为高珣效力的他,就必须为高珣出谋划策。
从刚才高珣的话语中,他已经知道高珣是要打算去苍梧郡了。所以,他必须在高珣行动之前阻止。
“说实话,志才,珣也不想去苍梧郡。那里实在是太偏了。人口又少,能让珣发挥的余地实在是太小了。何况,那边还有一个士氏的家族,几代都盘根在那。珣即使有动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