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是要试探于他。这也算是越岑对他的一种考验。
在这个君择臣,君亦择君的时代,即使越岑此时已经成了他的主簿。但是,如果他得不到越岑的满意,这人就会找机会离开他。哪怕他都越岑再怎么礼遇有加。
越岑给的第一种选择,完全撇开临淄县的士族豪强,刘备第一时间就排除。他根基浅薄,要人脉没有人脉,要财力没有财力。如果他想要在临淄县立足,并把他刘备的名声给打出去,那就离不开这些士族财力的支持。
没有财力支持,他拿什么来建立起他的名声,怎么建立起他的势力。他那心愿也就会离他越来越远。
至于第二种,完全依赖士族豪强的话,那他在临淄县就会完全受制于这些人。一旦他的施政,让这些士族、豪强的力役受损。他相信,以利益为重的这些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一脚把他给踢开。或者是完全架空。
既然越岑给的第一条鱼第二条都不行,那剩下的就只有最后那一条了。辟召一部分士族子弟进入县衙,一方面填补县衙的人力空虚,另一方面是拉拢这些士族。同时,在辟召一些有能力,却无背景,又迫切想出任为官的。这些人他可以用来制衡那些士族子弟,也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他的左膀右臂。
于是,刘备向越岑道:“越公,这临淄县可有什么家境贫寒,又却有才华,也有名望之士?而临淄县的那些士族子弟中,那些人品好,能力强的又有那些?”
越岑听到刘备的话,心中很是认可的点头。虽然刘备没有明说选择他给出的那种,但是,这也间接的告诉了他,刘备选择了最佳的方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