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高家一次性把海盐县的流民,都召集到了高家。
一方面使得高家仁义之名在吴郡,会稽,丹阳郡等江东各郡传播。即使是江北之地的庐江郡,九江郡也开始流传高家的仁义之名。
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在家乡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来到海盐高家。
吴郡,会稽等郡县的县令,县长为了不使得本辖县有流民,影响其政绩或者危害本县。都想尽办法把流民望海盐县赶。
正因为这样,高家的徒附民一年内,又增到了六千多人。高珣出于对徒附民的安全考虑,在坞堡不足以纳下这么多人时。
在这坞堡相隔不到五里路程,靠近秦山乡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占地达到一百亩的大型庄园。高家组建的木匠坊,铁匠铺,以及刚刚建立起来的草堂都放在了庄园。
而且又在秦山乡新建了十几个村落。安置这些流民。高家私兵也由原来开始的五百来人增加到一千多人。
“书院内足可容纳三四百来人,高家徒附民虽多,可是他们耕种田地的劳力都不足,他们家中哪里有闲人,让子弟读书?”高珣有点不确信的道。
高家因为精盐的收入大增,又在隔邻的乡村,向康京以低廉的价格买了三百多顷荒地。即使高家有徒附民四万多,可高家开垦了的荒地仅仅只有一半。
所以说,高家劳力严重不足,徒附民一家中,有几十大亩地要耕种,哪里还有闲人来送子弟读书。
高梁摇了摇头道:“家主是小看了这些百姓,如有机会读书认字,他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会咬牙空出一人出来读书的。毕竟这有可能改变他们不在田地劳作以及他们命运之事。”
高珣想起前世那些咬紧牙关供他们子女读书的父母,为了不让子女与他们一样,依旧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也会坚持。高训不由的点了点头,他很是赞同高粱的话。
看来还是他考虑事情不周密。于是高珣想了想道:“那就设年轮界限,只要六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男童。这样人就少了许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