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梅城里的大安军很快打开城门,以前后夹击之态势迅速包围了东唐国的残兵。东唐国的残兵,完全见到大势已去,并纷纷地放下武器,跪地求饶。至此,东唐国的60万大军灰飞烟灭。
胡元浩率领几十万大军,很顺利地进入了东唐国的都城山梅城。随后几天,那里早早投降的东唐国兵士,还大安军的押送下,也陆陆续续地返回到东唐国的都城山梅城。
接着的几天时间里,胡元浩立即宣布全面接管和统治东唐国的政策措施:
第一:所有降兵,立即进行分散收编,全部编入大安军。
第二:立即全面管制山梅城内的所有粮食,铁矿等重要物资财物。
第三:立即全面进行稳定秩序,对犯有重大罪行的人进行公开审判并严惩。
经过好几天的一系列动作和措施,很快山梅城就恢复了原来的秩序。
。。。。
这时在山梅城的大厅里,胡元浩正举行了一次简单的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商卫斌满怀高兴地对着王智良说:
“王司长,我有一些事情不明,可否向王司长请教的。“
王智良也立即开心地笑着说:
“商将军,有什么问题就直说吧!我一定会尽力地详说的!“
商卫斌立即示意行礼说:
“王司长,我很不明白你当时为什么要等到敌军第三次击鼓完,我军才开始擂鼓出击的。其中有什么奥妙可以告诉我吗?“
这时,在场的各位大臣和将军,立即静了下来,坚起耳朵,认真细心地倾听着。
王智良听了,也示意行礼说:
“商将军,凡是打仗,全凭一股勇气,擂鼓就是全军的冲锋信号。
第一次鼓响冲锋,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好比一群猛虎下山,一直无前,因此千万不可撄其锋芒。
第二次鼓响冲锋,也碰不到难以对付的时候,士气就开始松懈,斗志就会开始逐渐降下去了。
到了第三次鼓响冲锋,士气就到了疲惫的地步,纵能在口上鼓噪,战斗力也减少了一大半。
因此所以,我乘着敌人第三次鼓响后,然后立即出其不意,一鼓作气,策鞭催马,攻击已经疲乏之兵,自然就比较容易将他们打垮喽!”
商卫斌认真地听了,细致回想一下,确定是这个道理,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地问道:
“可是,当敌人开始败退的时候,你又阻止我不忙追击,待你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下令穷追猛打,这又是什么的道理的呢?“
王智良微微点了点头,又向他解释说:
“兵不厌诈,乃是古之名训。我唯恐东唐军诡计多端的,它败走,说不定其中有诈,诱我军前往交锋,一旦有什么不慎,就极可能会中埋伏,弄到全军覆沒的。
因此,我特别下去仔细观察,看看车辙和马迹,杂沓非常,杂乱无章,这就证明这是他们仓惶逃命,不规则的败阵逃亡了。
但是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信不过,再跑上车顶远望,见他们一窝蜂地乱七八糟地狼狈鼠跑,连军旗也东倒西歪的,这时才真正确信他们已经真得被我军打败,这时才敢大胆地一路追杀下去。“
旁边的胡元浩听了,立即满怀高兴地拍手称赞,举起酒杯,大声地笑着说:
“王司长,确实高明,真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卓越的战略家,来,来!我们一起饮胜,庆祝我们取得完全的胜利!干杯!“
在座的所有文臣武将也立即举起酒杯,齐声欢呼地说:
“庆祝我们取得完全的胜利,干杯!“
。。。。。
在一次三人的军事会议上。
胡元浩问道:
“商将军,东唐国其余的城池平定的情况如何的?”
商卫斌眉头有点紧锁地忧虑地说:
“在平定东唐国其他的城池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不少原忠于东唐国兵士的顽强反抗,情况不是十分乐观,现在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推进!”
旁边的王智良听了商卫斌的回报,深深地思索了良久,示意说:
“那些忠于原东唐国的兵士,原都是曾得到东唐国主李仁峰的优厚。如果我们厚葬一下原东唐国主李仁峰。一定能够瓦解不少原忠于东唐国的兵土抵拒决心。这样对我们平定东唐国其他城池一定有巨大的好处。”
胡元浩听了,认真细致地思考一遍,然后说:
“好!我们就先按王司长的办法,去厚葬了一下原东唐国主李仁峰,看一看效果如何,再作进一步的行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