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堂名堂,书说名目,人说花样,文称内涵,白话宣张。
名堂这两个字在临丰人的口中,还另有一番意思。
临丰城四面环山,县城在群山中间的盆地里,西北高东南低,也有四路交通,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县道,把临丰又分成了东西南北几块。
南北为落霞与贺旗,东西为龙凤,四山。
老刘头先从城西开始说。
位于城西有一山,山名明山,明山上一公园,叫明山公园,好简单直白的名字是不是?
明山公园并不算大,但也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一个好去处。
尤其是在公园里还有一座城隍庙。
城隍庙并不大,就三进的小院,门口不远还有一个二层的小亭子,名曰“听风吟”。
说是庙,倒像是道观,因为这住着十几个道士,又不像是道观,因为不供三清,反而供了城隍夫妇和黑白无常,黑白无常在这里面,有点不伦不类的样子。
尽管城隍庙如此不伦不类,却也笼络了不少的信徒,逢年过节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
老刘头说的这第一个名堂,便是城隍庙。
以及城隍庙里的抽签老道。
抽签老道就是在供案边上给香客看签解命的人,据说他金口玉言,非常灵验,这也是城隍庙香客多的原因。
这是其一。
接着是明山往南,到了临F县城边上,山体在此有一处断层,地陷数十米沉,临丰早期的护城河经此过,后来改成了污水处理河,还是经此处过。
断层往西,一马平川,有几个村庄,还有良田千顷。
而在断层往南是凤山群峰,把村庄和临F县城分隔开来,成了两个世界。
凤山主峰又分南北峰,北峰荒凉,南峰雨水丰沛,植被覆盖,是为林场,又是两个世界。
老刘头说的第二个名堂,便在这林场中。
林场中有棺材铺,就地取材,而且环境幽静,相得益彰。
棺材铺为一对夫妻经营,俩夫妻约莫五十岁左右,膝下有两女一男。
老刘头说的是这俩夫妻中的男人,姓冷,叫冷二。
据说年轻的时候拜了一个茅山道士为师,后来师父出事了不知所踪,他自己回到临丰成家,开了这间棺材铺,就算是立了业了。
到底有多厉害,老刘头也不清楚,但是传得挺神的,说是林场中魑魅魍魉纵横,全靠他一个人镇着。
这是其二。
凤山往东,是临F县城,与林场相接,是老以前的临丰城区。
再往东,便是如今的临F县城,三纵三横的街道,最中心是街心花园。
再继续往东过电力公司、市政大院,便到了以前的临丰中学,如今改成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如今的临丰中学在电力公司正南方,背靠落霞山,一条街直通临丰中学大门。
与电力公司连成一线,为金府大道,不偏不倚,往北正对着贺旗山,烈士陵园。
而老刘头要说的第三个名堂,就在的贺旗山上烈士陵园旁边。
这里有座寺庙,和尚庙,没有名字。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和尚庙,因为太小太破,而且连老刘头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这座庙,应该是在民国以前就存在了。
和尚庙里当然有和尚,一个老和尚带着十几个半老和尚,承包了烈士陵园的保洁工作。
老刘头说这个老和尚佛法高深,通晓阴阳,还能看天文地脉。
这便是其三。
只是老和尚年事已高,快八十岁了,近年来已经不怎么出寺了,想请他,难。
说到这又不得不说一下临丰中学跟烈士陵园的渊源。
民国之后,天朝境内多战争,战争蔓延到临丰,临丰城内的平民与军队一起,进行了一场临丰保卫战。
这场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争中也死了很多临丰人。
这些人分两部分,军人被集中埋在了贺旗山上,这就是烈士陵园的来历。
而另一批非军人的普通老百姓,则是被埋在贺旗山对面的落霞山上。
正是四年前因为临丰中学建新校区而被迁走的那一批坟墓。
城东面是大龙山,顺着大龙山就是进出临丰的大路了,当初程长夏就是从这条路进的临丰。
大龙山上没有名堂。
而老刘头却说还有第四个名堂,不在大龙山,而在临丰城内。
早年间有一个疯老头,亦丐亦道,穿着破烂,披头散发,疯疯癫癫。
是个外地人,来到临丰几十年了,来的时候就是这副尊容,在临丰街头乞讨为生。
常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