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宵节,情人节快乐(2 / 5)

谜、放天灯等。一些地区会有大型的花灯会,青年男女会出外赏灯,也是结识的机会,因此有「中国情人节」之称。

元宵节又称「元宵暝」,为上元节夜里的「迎鼓仔灯」活动。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节夜里,以偷葱来讨个结婚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即使在日治时代同与日本人过西历元宵节,但民间仍自行过农历元宵节,因此当时日本总督府特许在艋舺龙山寺办灯会,延伸至今龙山寺仍保有躜灯脚的信俗。

日本的元宵节称为小正月,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习俗有迎年神、祖灵,祈求丰收,有在早上吃红豆粥的习俗。不少地区皆有举行称为左义长的火祭,祭祀年神。

在日本山梨县地区,1月11日清晨,农民们会起床后带着镜饼和镐到田间,进行象徵性耕作,供上乾净的大米,并将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

在山形县地区,则会在1月15日,由20多岁的青年男女戴草帽,扎围裙,系腰带,挽裤腿,打赤脚,穿插秧姑娘的服装,挎秧苗筐,到各家院中进行插秧表演,在另一些地区则於1月14日傍晚,扮作少女的妇女在前面象徵性地插秧(用茅草或豆秸杆),而男青年则在后面手持镰刀作收割状。

山梨县甲府市自江户时代起则有甲府道祖神祭礼,祭祀道祖神。

现代日本把小正月定为成年礼(男性的元服礼和女性的裳着礼)举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节。

朝鲜半岛的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大满月、正月大??,或简称「大满月」或「大??」,有踏铜桥、盗福土(到田里偷泥)、咬坚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狮等。也会以月亮的颜色和位置占卜农事。有些地区会有石战。会吃药食和五榖饭。

越南的元宵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会一起吃饭,并且会去寺庙祈福。

琉球的元宵节由正月十四开始,称为小正月,这天会吃腌渍的猪肉和番薯饼,在正月十六,称为十六日祭,主要是祭祖。

着名诗词:朱淑真(一说作者为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青玉案之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寅《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华人元宵节活动有悠久历史,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台湾台语称为元宵、元宵节、上元、正月半。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徵着春天的到来,华人传统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亦是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於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青年男女外出观灯并趁机结识、相会,所以也有「中国情人节」的别称。

隋朝初年,元宵节完全形成。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清之际,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活动也日益多元化: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是元宵节三大主轴。游行活动中分为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是元宵节的高潮。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谓之「上节日」,初八夜谓之「上节暝」,宣告灯节的开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具体发展状况和习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