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这一条路是对的(1 / 2)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於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產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於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

胡适还认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

1921年,梁啟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讚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芻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后来抄了一份发表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上。

发表《歷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為「..死文字决不能產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被誉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鐸语)。

1919年,守旧派林紓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攻击白话文说:「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為教授矣。」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

诗人余光中认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学的」。周策纵评胡适新诗清新却乏朦朧的趣味。

《尝试集》出版后。的确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封建復古派反对它。学衡派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驌用文言写了长达两万多字的长文:《评〈尝试集〉》。

胡先驌说:「胡(适)君之《尝试集》,死文学也。其必死必朽也。不以其用活文字之故,而遂得不死不朽也。物之将死,必精神失其常度,言动出於常轨。胡君辈之诗之卤莽灭裂趋於极端。正其必死之徵耳。」

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裡女主角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是受亨利、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啟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蔡元培讚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

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滸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

胡适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所谓「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為现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胡适在写《中国禪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禪宗史。

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禪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禪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

印顺法师认為此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份,但在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