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心灵的蜕变(2 / 3)

。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总之,现代科学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将顿悟概念或理论从所谓“率先成佛”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有为法。

当然除此之外,张俊义在前世当中还查到了,就心理学当中的解释,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比如顿悟学习就是动物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简单的顿悟学习是绕路问题,即在动物和食物之间设一道屏障,动物只有先远离食物绕过屏障后才能接近食物。章鱼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鱼类和鸟类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成功,哺乳动物,如松鼠、大鼠和浣熊等就能很快学会解决这个问题。

黑猩猩是除人类以外顿悟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关于黑猩猩顿悟学习能力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苛勒完成的。

而且张俊义知道在后来越来越复杂的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了黑猩猩有着极强的顿悟学习能力,甚至在解决某些难题方面,已与人的能力相接近,当然了这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实验课题了。

在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

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它先用手去够香蕉,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这时黑猩猩就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苛勒发现,黑猩猩并不是像小猫那样通过盲目尝试错误的方式逐渐学会如何拿到香蕉的。相反,黑猩猩蹲在地,似乎在思考问题。

然后,它会突然将两根短竹棒拼接成一根长棒,成功地将笼外的香蕉够入笼内。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突然理解了笼、两根短竹棒、笼外香蕉等所有事物的相互关系之后的行为。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不是尝试错误式的。顿悟往往跟随在一个阶段的尝试与错误之后发生,但这种行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样,而更相似于一种“行为假设”的程序,动物在试验了这些假设以后,便会抛弃它们,它往往是顿悟的前奏。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所以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由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禅宗素有“一花五叶”的说法,禅宗讲求悟,顿悟教育与禅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个不断地“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受教中明白道理……正因为有了“悟”,人才能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从冲动中找回理智,从混沌中发现觉醒,才能看破是与非,明晰对与错,分清好与坏,辨别美与丑。

学校的思想教育对学生启迪心智、启发引导,其实也是一个促进和提高觉悟的过程,但至于是顿悟还是渐悟,这不能一概而论,它因人、因事、因时间而不同,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拿课堂教育来说,言传身教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都顿悟,明白自己所阐述的道理,即使是讲得再精彩再有道理、听得再集中,也总有学生一时难以觉悟,因为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是必然情况。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分一味的苛求,寄希望于通过一两节甚至几节教育课就达到非常完美的教育效果。

既然不可能顿悟,就要让学生渐悟,这样说来思想教育还得从长计议。

所以,对于学生的日常教育,要审时度势,静下心来,要认认真真地抓好每一次启发、每一次引导,注重搞好教育其实也就是抓好了教育,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效果在积累,学生在不断受教中渐悟了。

实践证明,教育只有经常抓、抓经常,扎实抓、抓扎实,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点点滴滴中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思想教育需要渐悟绝不是完全绝对的,有些工作也是可以顿悟的,比如随机教育,完全可以让人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