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
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说朱慈烺被清军杀了,最后一种说法则是说他去当了和尚。
说是在李自成军队败退京城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太子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和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后来到了李土淳的老家出家当了和尚。据说太子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已的家乡,两人还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种种说法,难辨真伪,不过,这都是皇太子生死之谜的一个环节,给历史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色彩,更显出它的无穷魅力。
“对了,你搞古玩啊,快给我看看。”
孟子涛打开卷轴一看,上面的图案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才发现,正是那幅当初得到的那幅海岛图。
难道这是
明朝宫内藏银的数量一向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悬案。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后,国家多事,花费无算,财政日益困难,除了增加对人民的剥削外,朝廷官员一方面反对皇帝继续从太仓中取银,一方面呼吁皇帝“发内帑”,以舒缓经济危机。
崇祯时期,国家财政面临崩溃,为了应付赈灾、军饷等突然变故,崇祯皇帝也偶尔拿出一些银两来应急,数量并不大,但这更造成了朝廷官员对皇家库藏的错误估计。
因此,直到明亡的前几天,大臣们还争吵着“请发内帑”,这说明,宫中藏银在那个时候就让人疑惑了。当时朝野的记载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宫中藏有大量白银,总数有数千万两;二是认为宫中虽有白银,但已为数不多;三是认为宫中一无所有。
明亡之后直到现代,这一问题更是众说纷纭。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断定明亡时皇宫内存有大量白银,认为明宫中应有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
那么,明皇宫内到底有没有藏银呢?很多说法都是当时亲历的人讲出来,所以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