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最好的木匠造蒸汽机(2 / 3)

与重复使用。)切割开模具板,取出原形,再次密封模具留一小孔。把钢水倒入小孔中,冷却后再敲掉模具,打磨后就得到精度齿轮了。

滑轮跟齿轮同理,在众人合力下,制造简单。

而圆球作为难题,众师傅与我都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选用圆规画圆,造好原形模板,将里面镂空。将一木棍对等切开,夹住圆心跟2个圆边,如Φ形状,包上特制石膏。固定好位置后,均匀旋转木棍。等特制石膏干了,用蚕丝线慢慢切开模具,取走多余的特制石膏,打磨休整。闭合模具,倒入钢水。冷却后敲掉模具,打磨过后就得到完整的钢球了。

有了完整的钢球模型,后面制造模具就简单多了。直接包上特制粘土板块,粘土凝固后锯子切开。取出里面的钢球模型,模具板就造好了。组合回模具板,加固密封并留有小孔。小孔倒了钢水,冷却后打开特制圆球模具板,就得到圆球了。而圆形模具板可重复多次使用,直至变形。

有了众多木匠的加入,我所画的图纸很快便被制造出来。从一个齿轮到一台榫接的蒸汽机,可以说汉人的智慧是外族人难以想象的。

大师级木匠的加入,导致浇筑的模具,精准度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如积木榫接一样,钢锅很好的榫接起来。当看着第一台蒸汽机强而有力的驱动着齿轮,虽然只有5.8匹的马力,可用来拉起200公斤的铁锤足够了。当锻造室响起了当当当的声音。

所有工匠都震惊了,这个家伙真大力啊!这个家伙不觉得累啊!这个家伙只吃木头……

蒸汽机的研究跟生产交给了戏志才。

突然觉得自己好英明神武啊!啊哈哈!为什么不把酒曲厂也搬过来的原因就在这里,让酒曲厂把所有人的眼光吸引过去,自己在深山里发展科技。

当第一台蒸汽机成型,我就要兴建一个配件厂,要求配件厂附近村落绝对保密跟安全。所有人员不能随便进出,出入口都设置了关卡,出入需接受检查,没有批文不能出入。周围都布置了暗哨跟明哨,而安全的管理交给了张曼成。

并把众多机床的图纸:如车床、铣床、刨床、冲床等图纸交给众人,希望集合众人智慧,能一个配件一个配件的制造,慢慢的组装而成。

众人皆信誓旦旦说道:“主公放心吧!就是用石头磨,我们都把它们磨出来!”

钟繇5月份被安排到新建的钢质锅炉里烧玻璃,其实玻璃真很简单,配方直接写了出来,连材料哪里采集,哪里购买,如何制造都写了。需要的只是一一试验,操作,并培养熟练工。

6月份钟繇便已造出玻璃了,煅烧好的玻璃水,直接倒在我培育的微生物溶液里,因为溶液密度大于玻璃2倍,玻璃直接浮在表面,而微生物的强酸性导致玻璃里的空气上排。冷却速度会更快,凝固后密度更高,便取得了完美平整的玻璃,而且所造玻璃比钢化玻璃更耐摔。

烧制的玻璃的速度很快,所以平面玻璃的产量很大,计划培训50人足够了。

其他技术是靠培养操作员对美感的吹法,讲究的就是对玻璃的熟悉程度,把握能力。

款式设计有玻璃杯、试管、玻璃罐、玻璃管、漏斗、碟子、工艺品、实验品……计划培训200人。

随着第一块玻璃的成功制造,便开始了水银镜子的制造,直接从朱砂里提炼汞,也就是水银。将亮闪闪的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它能够溶解锡,变成粘稠的银白色液体,紧紧地贴在玻璃板上(不要问我锡箔是什么,笨蛋都知道,汉朝就有卖,祭祖烧的纸钱)

因为水银剧毒,所以这个镜子厂,只是安排了少量工人,并配发了口罩与头帽。(不是不想造铝镜,只是暂时没有挖铝矿。)只有60名工人,早班7点到13点,午班13点到19点一人一天只干6小时,并设有严格的制作流程。

很快汉朝第一块镜子出厂了,材料齐备下,镜子制造很简单的,后面计划开始量产。

而玻璃镜怎能没有包装呢,没有包装卖不起好价钱。所以我设计了欧式的柜式化妆盒。本来图纸交个了黄承彦的大徒弟陈峰,谁知这家伙居然说:“这个设计实在太难看了,看我的。”便不按图纸的造出左右开门的中式化妆盒。

气的我怒骂不懂艺术!可细看下,中式化妆盒更实用,能装镜面更大,而且还不遮光。只能随他了,可我还是建议他把镜面角度改成可调的,方便使用。

定型后便油他负责培训工人,流水线生产。

钢制轴承交给了司马微

因为钢球已经造出,而汉人的工匠又是造车轴的专家。战国时期,工匠们已经用青铜片做轴承了,到汉代发展成内圈跟外圈的铁片轴承。而我所画的图纸只是在里面填满了钢球而已,主要是外圈跟内圈还有钢球的大小问题。工匠们只用了三天便造出了样品。

仿照模型很快造出了模具,透过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