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义结金兰(1 / 2)

青阳道君 冰焚 2484 字 2017-03-01

“唤圣?”虎子见王青阳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个词,本还想惊叫,可一想到自己这几天的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就附和地点了点头,“唤圣啊。”

一旁的马平看到二人镇定自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怪异:写一份从军文书,居然能让轩辕大帝影像显世,这是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要是以后二人能名留青史,史家一定会记述,“某年某月某日,君少也多才,诗罢大帝现。”可他们现在这一脸淡然是什么意思?

真是苦了马平,要是他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一定会吐槽“这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哪里不对……”

宣纸上星光隐没,一个个字体端正,弯折之处好似有骨,铮铮不屈,那两句立志诗更是隐隐闪着星光。

王青阳心情稍复,放下手中毛笔,看着这从军文书感慨。

这怕是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笔落惊风雨”了,没有相应地位却有着超乎于此的名气,犹如小儿舞大锤,徒然找死罢了。

“少爷,这立志一栏的两句诗已能唤圣,是不是换一换?”虎子担心这两句诗太显眼,招人嫉。

王青阳知道这立志一诗还有着特殊的用处,前世虎子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立志诗吃了大亏,“不用,就这个了……”

他正说着,突然院门处传来“咚咚咚”敲门声响,“快来人!”

“果然来人了。”王青阳心中一动,和虎子一起迎了出去,见到了一群衙役,为首之人浓眉大眼,带着些杀气,正是前两天见过的巡检崔赞。

巡检司在几千年前就有了,主要是为了州县捕盗,开始时品级不入流,到了现在全国普遍设置巡检司,已经制度化,一般设于关卡要道,归当地州县管辖,统领弓兵,稽查往来,缉捕盗贼,并且定巡检为从九品。

尽管巡检品秩不高,却掌握着实权,在郡县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崔赞前来,就是有人禀报王青阳这里出现了异光,他正在榻上和美人缱绻,却被打扰,怎能不一脸不耐?

“见过崔大人。”

崔赞一声不吭地接受行礼,脸上杀气不减,他打量了几眼,当看到是王青阳,脸色才柔和下来:“原来是王贤弟啊,怎么这么见外,莫不是嫌弃了我这个大哥?”

“不敢不敢,这不是崔大哥正在办公事,不敢僭越。”王青阳口中说着,也打蛇随棍上,叫起了“大哥”。

二人假惺惺叙旧一番,王青阳才领着崔赞前往书房。

“看什么看?没事了,都散了吧。”起步前崔赞看了一眼身后的衙役们,吩咐着。

到了书房,崔赞瞥了一眼,是一间小房,一具摆满书籍的书架对着门,书架与门中间,桌椅斑驳旧色,略显破旧,却无一丝尘埃,显是常常擦拭。

王青阳请崔赞上座,又让马平跟崔赞见礼,崔赞不咸不淡地应了。

王青阳指着桌上文书:“刚刚就是它在作怪。”

崔赞循声看向文书,字体颇为不俗,看到立志一栏,初不在意,细细体会一番,不禁拍手叫好。

“荃不察,化用《离骚》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后一句更是情感坚贞,好诗!”他能当上巡检,对诗句自然也有着不错的赏析能力,崔赞转过头目光炯炯:“不知这两句诗作者是谁啊?”

王青阳腼腆一笑:“这是我给自家兄弟写的从军文书,不想立志一栏用了横渠先生赐下的诗句,引发异象惊动了崔大哥,真是过意不去。”山高路远,就托名是张先生所作吧。

“是名动天下的横渠先生吗?”崔赞神色一肃。

“正是。”

“不知贤弟和横渠先生有何关系?”

“不才只是先生的记名弟子。”

“难怪贤弟这般非凡,原来是有名师教导。吾辈只恨不能亲身向横渠先生讨教。”崔赞接过虎子递来的茶,喝了一口,眼底失望之色一闪而过。

“崔大哥过奖了。明天我准备前往全真拜师,虎子也要去从军,家里就劳烦崔大哥看顾一下了。”王青阳躬身行了一礼:“若是可能,我下次回来给崔大哥带点茶叶回来。”

“保国安民正是我辈本分。”崔赞闻言一喜,全真茶叶可是一绝,他有口福了。

一念至此,崔赞环顾一圈,又道:“左右无事,时候不早了,我就告辞了。”

王青阳三人将崔赞送出了院子,看着他远去背影,王青阳与身边二人交谈起来:“看到他的威势了吗?官位虽小,却很有用,统领数十人,但只要你们好好修习我传给你们的观风真法,超过他不难。”

一轮明月透过稀疏的树影,将柔和地月光洒了下来,映在王青阳单薄身上,有几分凄清。

王青阳仰头看了看明月,声音嘶哑:“以月为见证,我们三人不如就在这小院里义结金兰吧。”

虎子一愣:“这不太好吧?”转头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