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同来玩月 (中)(2 / 3)

千秋谋世 予望之 4206 字 2017-03-08

水泽来到别馆的主厅“枕流洲”,只见里面全是酒坛酒馆,一股浓烈的劣酒“大烧缸”的味道。阴暗的四壁贴满了诗稿,萧绎好奇,随手摘下一张,见题目是《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思卿也摘下一首,是一首小令: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词风哀婉旖旎,近于花间一派。思卿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对萧绎道:“这等颓废,非大丈夫该有。”

两人走出叶家别院,思卿嘱咐老仆:“不必告诉兄长我来过。”

萧绎见思卿仍然拿着那篇词稿,于是道:“浣画骤然此时,你兄长心里放不下。”

思卿叹道:“我原以为……沈大哥会低迷一阵子。没想到,他倒是没什么反应。”

两人在山坳里发现一颗老梨树,山里天寒,梨花仍然开放。不只是谁写了陆放翁的那首诗: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且将诗稿挂在枝头。思卿笑道:“我最爱长春真人那首《无俗念》。”吟道: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萧绎笑道:“原来你还读过长春真人的词。”

“我只是想起了浣画。她穿白色,是极美的。”

萧绎忽然道:“浣画与江东并不是一母所出。当年我母亲在的时候,很喜欢浣画,想收她做养女,封个郡主。但是因为浣画是庶出,皇祖母不同意,也就作罢了。”

思卿道:“原来如此。”

“我母亲很喜欢女孩儿,后来收了靖国公——也就是我舅舅的女儿为养女,封为上阳郡主,排行第六。那时候我还小,先帝驾崩,遗言命嘉国、靖国而公辅政,为的是怕同姓宗室篡权。后来老嘉国公早逝,舅舅与宗亲们总是不合。有一天他们忽然说舅舅造反……六妹从此就从宫里消失了。后来我亲政了,派人打探,说六妹随舅母回了原籍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我听容姊说过,皇太后娘娘曾隐居西山雀儿庵。三哥今天是想去拜祭娘娘?”

萧绎颔首,“那时候朝里对舅舅多有非议,母亲在山中避居多时。后来……也秘不发丧,直到他们说舅舅谋逆,把颜氏一族打压下去,才宣布母亲仙逝。”

思卿沉默了好久好久,还是道:“我小时候在南边,民间有‘嘉(国公)靖(国公)嘉靖,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很多事,用情难以判定。”

萧绎久久没有接话,两人一路沿着山坳走进到了西山一处僻静的山谷,山间流水淙淙,秋声不绝。

山坳间有一处破败的庵堂,院门紧锁,依稀可辨出匾额上是“雀儿庵”三字。庵左侧的山涧中有一股水泉流下,形成深潭,潭岸边犬牙差互,潭水翠若碧玉,清寒见底。

萧绎问思卿:“你读过慈溪冯有经的《雀儿庵》么?”

“读过。‘沓嶂回峦里,披襟入菁林。略无人履迹,不动鸟机心。古石云高卧,惊泉树杂音。坐看白日去,岚谷众山阴。’”思卿道。

萧绎淡淡一笑:“‘坐看百日去’,何其闲适澹泊。”

她微微侧首收着袖幅道:“‘不动鸟机心’也只有在无人处了。世事浑浊,所谓慨叹,也终不过是慨叹而已。”

萧绎道:“说的不错,就好比陶渊明,仕途不得意退居南山,南山虽恬淡闲适,他也未尝不憾仕途不得意。‘人生不如意,十居常八九。所谓更事者叹于后时哉’,羊公这句话,说的极是。”

两人走到庵前,却见地上有没有焚烧经卷的痕迹。萧绎四处看了看,却没看到旁人,心里不禁起疑。他从腰封里摸出一枚锦袋,从锦袋内拿出钥匙,打开了紧锁的庵门。

萧绎先跨进庵内,思卿也跟了进来。

庵内正堂上有孔雀明王造像,四臂分执俱缘果子、吉祥果、莲花和孔雀尾,乘金色孔雀,坐于青色莲花之上,面目慈和。

尘封的宝相下二人再无一语,只静静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