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到底怎么发展坦克(2 / 3)

为坦克心脏,这是主流,亦是需要。

汽油运输和存储非常麻烦,它的蒸发速度实在是太快太快了,并且易燃!

柴油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较汽油安全得多,再加上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较相同功率的汽油机要低20%~30%,更重要的是装置汽油发动机的坦克中弹后,往往比柴油发动机会引起坦克更加迅速着火甚至爆炸,装置汽油发动机使得坦克简直成了“铁棺材”

特德.冯.格里芬前面还有些不以为然,他压根就不信一个非专业人士会有什么好的见解,只以为是一个政客的无理取闹。后面,他听李奇讲了一些区别,更讲到了作战兵器的理念和需求,轻视的心态才收敛。

“是的,总理阁下,我们已经明白您的意思。”特德.冯.格里芬对于柴油发动机会成为坦克主流心脏的预言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他听懂了区别,细想了一下似乎也非常有道理。他比较诚恳地说:“我们会********的研究力度。”

搞科研的人,他们在一些自己的专属领域基本是属于死硬和顽固的一群人,特别是没有办法在专业的理论上进行详解,真是很难以让他们接受观念。李奇心里在叹息,他看到的是诚恳的保证,可是很怀疑这一帮子家伙是不是真的会当回事。

李奇绝无可能为了去说服一帮子科研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某个专业,他只需要让事实证明就足够了。

柴油发动机被应用在装甲兵器需要到1930年左右,最先应用柴油发动机的国家是苏俄、日本、波兰。这三个国家率先应用之后,其余的国家经过研究陆续跟上,似乎也就德意志死硬没有跟随潮流。

德意志为什么没有跟随潮流?那就不得不说一点,起先德意志根本就没有多大地涉及柴油发动机的领域,等于是其他国家有技术积累德意志没有。其他国家可以从友好国家获取技术,且不管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与德意志交好的那些国家……不提也罢。

李奇认为最合适的是什么?到开战前的一年,德意志的陆军坦克最次也要到四号的水准,说的不是原型坦克,是后面的衍生型号,然后4号坦克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更改,首先就在装甲上面。

德三在坦克的研制上其实存在弯路,总是认为越厚越重的坦克就是威猛,明明已经发现了倾斜装甲的秘密却不屑一顾,那该是多么的脑抽?

李奇认为四号坦克必须使用倾斜装甲,那样的话可以在有限的装甲厚度上存在更强的防御力,同时也能给坦克进行瘦身。

懂得玩车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道理,车身的重量越大,耗油量就会越恐怖,轿车什么的为了省油一般是采取减轻车身重量,但一般被认为不可取,也就是安全上存在巨大的隐患,比如日系车和欧美系车上的区别,日系车稍微一碰绝对是要出大问题,欧美系的车确实是重但安全有保证。

装甲兵器自然是更需要讲究防护力,可并不是越重代表防御力越强,毕竟不是要碰碰车,摧毁它们的是来自炮弹。

“放!”

一声“轰隆”响起,炮弹****出去,它集中了目标,可是并没有造成穿透效果,是因为落弹点有倾斜而被弹飞。

就是一块被固定的装甲板而已,攻击它的是一门45毫米的步炮。

现在其实也没有什么反坦克炮,只能是用步炮来进行攻击。另外,在弹药方面种类亦是真的不多,普通炮弹和穿甲弹绝对是有了,但是特种弹……不是毒气弹,是脱壳弹、破甲弹、碎甲弹、榴弹等等,材料上也没有多么讲究,如碳化钨、钨合金等等上面。

45毫米的步炮打了之后,新上场的是75毫米步炮,这一次炮弹击中那块30毫米的装甲亦是出现跳弹的状况。

“将装甲的倾斜板正。”李奇下了指示。

又是一轮新的测试,相同的钢板,因为摆放角度的不同,炮弹发射过去凹痕明显增加,大口径炮更是直接击穿。

“领袖!”斯迪尔.加西亚一脸的佩服:“果然,角度是一种新型的装甲科学!”

完全就是废话了啊,要不窥探到倾斜装甲之后,世界各国为什么全部跻身进去,然后苏联的坦克装甲厚度明明比德三要薄了不少,可苏联的坦克在幸存率方面就是比德三的坦克高?

其实李奇比较郁闷的是,他不是什么军工出身,要不什么陶瓷、散热、聚合等等装甲全给搞出来,那可就真的是有得玩了。

在装甲上面,目前依然是体现在海军上面,对于陆军的装甲兵器虽说有些国家非常重视,但真的就没有考虑为陆军的坦克研制合适的装甲。

因为研究能力的关系,李奇在坦克装甲上的选择不多,只能是随大流地选择铸造装甲,然后再加上必要的装甲硬化。他其实懂的真的不多,是询问了工序和制造时间,再来看性价比和工时。

现在已经有德意志的科学家发现改变锰、铬、钼、镍、钒等各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