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保卫榆中(中)(2 / 3)

大凉汉骑 玉米粒皮皮 4549 字 2017-05-18

,仅仅三轮齐射,对面已经没有了严整的阵型!就连身披重甲的将校,也倒下了许多。皮甲的防护力终究不如铁甲,而且配属给汉军的皮甲也不如匈奴人自用的皮甲那么坚实,皮甲之内也没有可以缠住箭簇的丝绸内衣,很难抵挡凉军的弓弩。不过这些汉军步卒仍然蒙头向前,没有丝毫停步。

而此时,敌人的弓箭手也终于走到了自己的射程内,开始抛射羽箭了!他们手中持有的是匈奴角弓,是一种用多种材料共同制造而成的复合弓,威力和凉军之前所用的步弓类似。但两军目前的弓已经遥远远超越同时代各国诸军的水平,更何况,凉军还穿戴着新式的水力冲压钢甲!

叮叮当当的一阵脆响,从天而降的箭雨落在了前排凉军重甲步兵的身上,只是溅起些火星,似乎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魏顺身上也中了一箭,羽箭插进了盔甲的缝隙,挂在了他的身上,不过并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在弓箭的对抗中,凉军似乎又占了上风,但是冒着箭矢逼近过来的汉军步卒,还是让凉军阵前的空气陡然紧张起来了······

金鼓之声震天动地而响,周遭战场所有一切,都笼罩在这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当中。

当汉军步卒冒着箭雨挺进到凉军阵前不足三十步的时候,原本跪蹲在地的三排甲士便在军令声中突然起立,然后潮水一般分开。

见此情景,不但直面战斗的汉军愣住,就连远远在后面观战的呼延寔也很意外--那倒是什么新式战法?

其实凉军的战法并不新颖,只是胡虏不晓得怎么去用罢了。即便晋军出身的呼延寔瞧出了门道,也来不及了,因为汉军根本就没有大规模配备弩机。

在古代,弩机就相当于枪械,它和弓箭不同,不需要长久的练习,也不需要精湛的技巧。只要瞄准了敌人轻轻勾动扳机,箭矢就会射出。如此利器之所以在五胡乱华时没落,就是因为胡虏迷信骑射,而构造复杂又制作难度很大的弩机自然就不受其青睐。

“儿郎们!向前!”一名凉军伯主声嘶力竭地大吼,挥动手中的佩刀,驱使着三排弩兵端着弩机穿过盾兵的阵列来到最前面。

“射!”

长官一声令下,只见凉军弩手们熟练地轮番张弩--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一时之间箭矢不绝。

汉军步卒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一时间手忙脚乱,死者甚众。

弩机是用机械之礼发矢,近距离上威力比弓箭要大许多倍。别说汉军只穿了皮甲,就是套铁甲在身上,也能洞穿。

如此一来,三十步内的汉军在接连不断的攒射下节节后退,盾牌也几乎失去了作用。

“竟是弩战之法!”呼延寔此刻也没了淡定的表情,这种作战方式他只在兵书上见过,却从没有人付诸实践。

身侧,一个将主出言道:“主公,如此下去,步卒恐会受挫,于大局不利!”

呼延寔点头赞同,下令道:“让千军步卒让开道路,重骑军直接冲阵!”

传令兵飞速上马奔出,顿时汉军内的鼓声一变,各色旗帜开始摇动起来······

魏顺站在阵列里,没有有机会当面和汉军搏斗。他又一次拉满了步弓,箭簇瞄准了一名一手持盾牌、一手环刀的巨汉,这汉子足有八尺身高,顶着弩箭怪叫着撞入了凉军弩手的横阵,弄出了好一阵纷乱。

“绷”的一声轻响,羽箭如流星赶月,飞射而去,钻入了那巨汉的脸颊,锐利的箭头射穿颅骨,从后脑钻出,还带出了些粉红颜色的脑浆子。巨汉连惨叫都未来得及发出,便一头扑倒在地。

“已经是第四人了······”魏顺心中暗道。

“绷!”又是一枝羽箭弹射而出,这次的目标是个大呼酣战的汉军小将,同样也是箭至人亡!

“第五人······”魏顺眯着眼睛扫视战场,想要寻找新的猎物,却听见“叮叮咚咚”的金属敲打声传来。

正所谓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古代战场上没有有效的通讯手段,想要部队如指臂使,就只能听声音,或者再辅以号角、口令、旗帜、灯火等等,否则休想让军队的调度井井有条。

鸣金而退的是汉军的步卒,比他们气势汹汹杀来的时候少了约有一成半!再不退就要崩溃了--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军队在一场战斗中能承受的伤亡率也就是两成左右,只有置之死地的部队才能承受三成或三成以上的伤亡。所以将帅在指挥作战时决不能把麾下的部队往死里消耗,否则在战场崩溃起来,可就是兵败如山倒了。

因而在战阵之上,将帅必须掌握好进退的节奏,及时将损失较重的部队撤下。

不过汉军步卒的后撤并不轻松,程大虎瞅准了机会,命弩手后面待命的长矛手出阵追击。不过凉军刚有动作,对面蓄势待发的汉军重骑也跟着动了。

隆隆的马蹄声响起,程大虎急忙下令后撤。凉军的矛手只是追了十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