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膏液》译文(2 / 4)

油二十七斤(味道很好,对人的五脏很有益)。油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如果除草勤、土壤肥、榨的方法又得当的话也可以榨四十斤(放置一年后,子实就会内空而变得无油)。茶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五斤(油味像猪油一样好,但得到的枯饼只能用来引火或者药鱼)。桐子仁每石可以榨油三十三斤。桕树子核和皮膜分开榨时,就可以得到皮油二十斤、水油十五斤,混和榨时则可以得桕混油三十三斤(子、皮都必须干净)。冬青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二斤。黄豆每石可以榨油九斤(江苏南北和浙江北部一带取豆油食用,豆枯饼则作为喂猪的饲料)。大白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油清澈得好像绿水一样)。棉花子每一百斤可以榨油七斤(刚榨出来时油色很黑、混浊不清,放置半个月后就很清了)。苋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味甘可口,但嫌冷滑)。亚麻仁、大麻仁每石可以榨油二十多斤。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大概的情况而已,至于其他油料及其榨油率,因为没有进行深入考察和试验,或者有的已经在某个地方试验过而尚未推广的,那就有待以后再进行补述了。

法具

【原文】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杞次之(杞木为者,防地湿,则速朽)。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纹。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两头无璺拆①之患,他木有纵纹者不可为也。中土②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③,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④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削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惟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类属树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木为者以铁片掩之),其上以木杆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椎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注释】

①璺(wèn)拆:开裂破散。

②中土:中原一带。

③开榨:制作榨具。

④宛凿:弧形凿。

【译文】

制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压榨法之外,还有用两个锅煮取的方法,用来制取蓖麻油和苏麻油。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鲜用的是舂磨法,用来制取芝麻油。其余的油都是用压榨法制取。榨具要用周长达到两臂伸出才能环抱住的木材来做,将木头中间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与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湿、容易腐朽)。这三种木材的纹理都是缠绕扭曲的,没有纵直纹。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并尽力舂打时,木材的两头不会拆裂,其他有直纹的木材则不适宜。中原地区长江以北很少有两臂抱围的大树,可用四根木拼合起来,用铁箍箍紧,再用横栓拼合起来,中间挖空,以便放进用于压榨的油料,这样就可把散木当做完整的木材来使用了。

木的中间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为准,大的可以装下一石多油料,小的还装不了五斗。做油榨时,要在中空部分凿开一条平槽,用弯凿削圆上下,再在下沿凿一个小孔。再削一条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长约三四尺,宽约三四寸,大小根据榨身而定,没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来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为要它粗糙而不要它光滑,以免它滑出。撞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