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2 / 5)

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洊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凡舵力昕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绰,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绞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温、台、闽、广即用蛎灰。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綯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拽纤绳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驱,遇阻碍可以掐断。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纤,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大杖。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桐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此具大端云。

【注释】

①混一:统一。

②开洋:出海。

③因:遵循。

④弦篷:船帆。

⑤纤:纤绳。

⑥绰索:长绳。

⑦廒:船舱。

⑧栈:甲板。

⑨过前二位:绕过两梁。

⑩瓮桥:拱桥。

梢尼:船尾的阻力。

接驱:接环。

【译文】

京都是军队与百姓聚居的地区,全国各地都要利用水运来供应它的物质储备,漕船的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元朝统一全国之后,决定以北京为都城。当时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一条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一条是从海门县的黄连沙出发,都沿海路直达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直到明朝的永乐年间还是这样。后来因为海洋中风浪太大,危险过多,因此就改为内河航运了。

当时苏州府的布政使陈某,首先提倡制造平底的浅船,也就是现在的运粮船。这种船,船底的作用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船身的作用相当于它的墙壁,上面是用阴阳竹盖的屋顶;船头最顶上的那一根大横木的作用相当于屋前的门楼柱,船尾上横木的作用就相当于寝室;船上桅杆就像一张弩的弩身,风帆和附带的帆索就像弩的翼;船上的橹的作用相当于拉车的马;拖缆索的作用相当于走路的鞋子;那些系住铁锚的粗缆以及绑紧全船的大索的作用,则很像鹰和雕那些猛禽的筋骨;船头第一桨的作用是开路先锋,而船尾的舵的作用则是指挥航行的主帅;如果要安营扎寨,就一定要使用锚了。

起初运粮船的规格是:船底宽长五丈二尺,使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之中以选用楠木为最好,其次是栗木。船头底宽六尺,长九尺五寸,船尾底宽五尺,长九尺五寸,船头顶部的大横木长八尺,船尾相应的横木长七尺。整个船由船面横梁及其连接木头(包括两侧肋骨、底梁和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