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要么就得琢磨线阵如何加快扫描速度。
而后者的技术路线,妥妥的就是点歪科技树了。
等到新科培育起技术水平不输给佳能尼康的国产企业,到时候把线阵技术路线一废。大家都回到面阵路线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国产相机难道就一定会比进口相机差了?
基于这样的考虑,胡文海在新科科学院才开了这么一个项目,目的就是使线阵的分辨率达到可以让面阵绝望的地步。
胡文海指着纸上粗糙的示意图,简单的解释了起来。
“我们知道,数字图像和模拟信号不同,是将自然界的连续信号离散之后得到的。人类观察数码图像感觉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是一个个纯色像素点来组成的。而这些像素点的获取,依靠的就是CCD芯片上的感光电耦合器件。”
胡文海说的这些都是基础知识,会客室里几个人纷纷点头,对此理解起来都没有障碍。
“然而受限于加工精度,我们的感光器件在微观尺度下并不是充满了整个芯片的。现在我们生产的线阵芯片,两个感光元件之间的间隔是18微米,每两个相邻感光器件中间拥有大量的空余地带。而我们的亚像素扫描技术,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将感光元件间的间隔彻底填满。”
“这是怎么实现的?”国防科工委的赵局长瞪起眼睛来,脑袋晃的像个拨浪鼓:“这不可能,这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感光元件之间并非什么都没有,你们的CCD芯片难道除了感光器件以外,不需要别的功能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CCD芯片上除了感光功能,还需要信号处理、储存和传输分时等很多不同的晶体管实现的功能,这都是要占据宝贵的CCD片上空间的。
胡文海要将这部分空间填充起来,那其他功能放到哪里去?
“当然需要,不过虽然空间上没有余量,但我们充分利用了线阵扫描的时间余量。”
胡文海拿着笔,在纸上代表一条感光元件线的旁边向旁边和向下错开一个位置,又画了一竖列感光元件。而后在这一竖列感光元件旁边,继续错开两个位置,再画了一列感光元件。
直到最后,纸上的感光元件阵列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胡文海这时在纸上画了两条横线,从平行四边形中间截出了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宽,正是第一列两个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距离里,每一个横列上都能找到一个感光元件。
“这就是我们的方案,亚像素技术。用面阵CCD技术实现的线阵CCD。整个亚像素面阵CCD中,相邻的错位扫描线阵数据,都可以插入到第一列扫描数据当中。最后得到的扫描结果,比单纯的线阵CCD分辨率保守估计也能高三到五倍。如果芯片制程技术继续发展,比普通线阵再搞十倍、二十倍都不是不可能。”
“这样……”
会客室里几位技术官员们不由交头接耳一番,对这项技术的实现交换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说来也是奇怪,亚像素技术并非什么高难度技术,纯粹就是一个思路问题。和IGCT、PCR技术类似,都属于那种捅破了窗纸便平平无奇的天才的灵光一闪。
亚像素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技术,实现起来也不困难。只是经过简单的讨论,他们就确定了这个技术是切实可行的。而这样一来它的战略价值,就不能用简单的农业普查卫星来衡量了。
这么搞下来,芯片制程技术再更新三次左右,晶圆面积再扩大一次,太空中的卫星要看地面上人手中的报纸都不是问题了。这样的技术用来农业普查,难道农业部真的要打算戗行国防部,以后就要“保家卫国农业部”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一技术,那么美国总统以后就要小心一点了。椭圆形办公室的玻璃窗最好随时随地都拉着窗帘,走在外面的时候,也别光天化日之下去看那些机密级别的文件了。世界各国的军事基地和核反击发射井最好伪装都做的精细一点,否则和裸奔也没什么区别了。
想想看在这项技术还保密的阶段,我们先把地球扫描一遍。世界各国的核导弹基地全都无所遁形,再有什么外交谈判,把这份情报甩出来,简直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
这种技术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哪怕是一分钱不赚,国家勒紧裤腰带都要搞出来的。真要说,亚像素技术能够实现的结果,恐怕并不比原子弹要小。关键是它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技术时间差,在其他国家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实现了相当高分辨率的卫星侦察能力。
等到十年后CCD技术普遍进化到有这个分辨率能力,各国自然也会相应升级自己的情报保密工作。你的卫星哪怕是能看到人的头发丝,也别想在有心伪装的前提下发现对方的军事部署情报。这就像美女看到隔壁老王买了一副望远镜,别管他想干嘛,洗澡的时候肯定就要把窗帘拉上。
在座的各位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