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企,除了明显应该政府承担的非盈利性质的领域,都应该和私企竞争者较量一下。
至于说资本家没有良心,那要法律做什么的?监管到位,执行坚决,没有良心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也一样?
但是昨晚他和老爷子胡世武心血来潮的一番谈话,却让他的人生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窗户。
结合他重生之后的经历和观察,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过去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
“七十年代之前,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还是很高的,那时候工人对企业管理能够发挥很大的影响力。”
胡世武在听到胡文海的提问之后,像是充满了缅怀的说道:“八十年代之前,工人的前途不用说自然是相当好的,以工厂为家那不是说说而已,绝大多数工人是身体力行带着这种责任感在工作的。哪怕这三十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运动,但国家除了少数几个年头,仍然是保持了相当快增速的。”
胡文海当即点头,这个数字他心里记得清楚。中国49年GDP是180亿美元,到1985年是9000亿美元。如果否定前三十年的建设成果,那这个数字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从地里钻出来的?
GDP的增长,说明了工人参与管理这种模式是没有问题的,是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动力的:“可是爷爷,那为什么现在的国企工人却没有过去那种动力了呢?”
“为什么?”胡世武难得的哼哼冷笑:“因为工厂不是工人的了呗!你别看现在的工人还能和厂长拍桌子,可人人心里有杆秤。现在可不是八十年代之前了,不是工人当家做主,而是领导决定工人的命运,国家又消化不了那么多的新增工业人口。”
“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在迅速下降,城市工业人口面临严重的就业困难,哪还有心气和官僚争夺企业的管理权?”
“谁在掌握这个国家和企业?厂长、技术人员和官僚,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当然就没有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毕竟咱们还披着国企的皮,管理层搞管理又不能学资本主义那些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吃相还不能太难看,所以就只能是抛弃效率追求所谓的公平,也就是变成了大锅饭。”
“你看从进入八十年代,国企的效率就显著的开始降低。表面上来看,是所谓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原因。但根本上,则是工人被排除到管理层之外,官僚开始独揽资本管理权力导致的。不说别的,现在社会上都说十亿人民九亿倒,可真正能拿到倒卖利益的都是什么人?有几个是没有背景的普通工人?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不是自家东西,干嘛那么积极?”
胡世武的话说的胡文海目瞪口呆,他从来不知道,原来这段历史在老人家看来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他又不甘心的问道:“那有没有办法再把国企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能够回到五十年代工人劳动的积极性……”
胡世武干脆的打断他的问题:“你问你爹,是愿意被全厂人监督着,拿着和工人差不多的工资,操着全厂最重的心。还是愿意大权独揽,这个厂长一言九鼎,手下工人命运存乎一心?”
胡文海无言以对。
胡解放是个很负责任的经营者了,未来为了能够让501厂保留下去,可谓是费尽苦心,甚至搭上了自己的一生追求。可是如果问他,是愿意让工人参与管理,还是扩大厂长的管理权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问可知。
“那就没有办法——”
“没有,走上这条路之后就没有回头路了。”胡世武说的斩钉截铁。
胡文海无言以对,想想也是,苏联解体为什么给了中国人那么巨大的震撼?其实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此时面临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工人生产积极性降低,权力向官僚阶层集中,经济发展迟滞。
从根子上来说,是生产力发展跟不上工人群体的扩大。国家负担不起所有国民都想挤进工人阶层,并且享受工人阶层过去的“特权、中产生活”,于是只能从收买整个工人阶层和国民,变成收买少数官僚阶层了。
到最后收买官僚阶层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国民不满增加。苏联官僚们更不满足于披着社会主义皮,不能尽可能的压榨工人,不能继续扩大自己手上的权力,于是干脆想要撕下身上这层皮,向着西方资本家们看齐,抛弃整个工人阶级。让工人阶级从过去的国家主人、工厂管理参与者,变成没有权力的草民。
而苏联人当真也就这么做了,结果如何自不必说。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发展跟不上工人群体规模和物资需求的增长,如果苏联当年能够满足收买工人阶层的要求——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的时候,曾经做过这个努力,但很快就发现这是苏联所无法负担的。
于是他转而收买官僚阶级,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几乎达到巅峰,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