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皋(2 / 3)

宋村之战胜利后,牛皋又率领乡兵,在鲁山邓家桥(位于鲁山县辛集乡邓寨)将金兵击溃。"

3)入岳家军

两次抗金大获全胜,牛皋声名远播,金军对他更是畏惧三分。同时,这两次战斗为他以后的抗金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他从家乡走向了全国。

由于在家乡组织的两次抗金战役有功,牛皋被晋升为西道招抚使及蔡、唐、信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统管江西、湖北军务,决定由襄汉进军中原,收复失地。牛皋奔赴临安(今浙江杭州)面见宋高宗赵构,力陈刘豫必败,中原可复。赵构将牛皋所部划归岳飞指挥,牛皋加入岳家军。

其实,在牛皋加入岳家军之前,二人就多有来往,并交情深厚。牛皋年长于岳飞,加之战功卓越,因而颇得岳飞敬重。自此,牛皋就一直担任岳家军的副帅,岳牛二人并肩作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抗金史。岳飞见到牛皋后非常欣喜,即命牛皋为唐、邓、襄、郢4州的安抚使,后又任牛皋为中部统领。

4)生擒王嵩

绍兴四年(1134年),伪齐大将李成勾结金兵入侵,攻破襄阳六郡,伪齐将王嵩占据随州,岳飞派牛皋出战,牛皋用不到3天的时间攻下随州,生擒王嵩,俘敌5000人,收复襄阳。金兵攻打淮西,岳飞令牛皋先渡江迎敌。伪齐派骑兵5000人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牛皋出阵,敌军不战而溃。牛皋乘胜追击30余里,杀死敌军大半,斩其副都统等大将,声威远扬。

5)活捉杨幺

绍兴五年(1135年),牛皋随岳飞征讨杨么。杨么兵败,投水自杀未遂,被牛皋擒获。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进军中原,牛皋奉命进攻京西一带,所向披靡,直抵黄河沿岸。牛皋一生经历了众多战役,并屡立战功。

6)所向披靡

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毁弃盟约,牛皋随岳飞进军中原,在岳飞的指挥下,牛皋率部所向披靡,直抵黄河沿岸,在攻打许昌、汴京的多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战屡胜,为收复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功劳最大,被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枢密行府以牛皋管理一切事务。宣抚司罢废后,牛皋改为鄂州驻札御军左军统制,又升任真定府路马步军副统总管,转任宁国军承宣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

7)中毒而死

关于牛皋之死,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秦桧杀害岳飞后,十分惧怕牛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三月初三,秦桧密令都统制田师中,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将牛皋害死。牛皋临死前悲愤地说:"牛皋年61岁(虚岁),官至侍从,已经足够了,所恨的就是南北通和,使我不能马革裹尸而死,而死在屋檐下而已!"

牛皋死后,其尸骨埋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剑门关紫云洞口,与岳飞墓遥遥相望。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为"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出于敬慕牛皋的英名,近千年来,来他坟墓前吊唁拜祭的人络绎不绝。

8)人物墓址、墓地

牛皋墓图册牛皋原墓于1955年清理孤山墓葬时废,1983年重建,1987年重修。现墓位于杭州西湖栖霞岭剑门关紫云洞口,坐西朝东,成圆形拱顶,下条石围砌,上封土植草。直径3.5米,高1.8米。外围圈式短墙,依山傍道。墓前立"宋辅文侯牛皋之墓"碑,墓道前构筑两柱一间石坊。墓碑及石坊为重修之物。

《西湖新志》卷九记载:"宋辅文侯牛皋墓,在剑门岭紫云洞南,新修。"

牛皋墓地址

牛皋墓曾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在特殊时期中被毁。

现墓系1983年重建。墓坐西朝东,为圆形圈座式,平面直径3.5米,高1.8米,墓圈用条石垒砌,其上封土,呈馒头状。

墓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墓记",墓后及二侧有半圆形回龙墙,其右侧立清光绪元年秋八月《重修辅文侯牛公墓记》碑。墓前方又有长13.7米、宽3米的墓道,中立一高4米的石牌坊,坊柱上镌明徐渭撰"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对联。整个墓地修竹掩映,古朴庄重,与岳坟遥遥相望。

9)衣冠冢

为了纪念牛皋,河南鲁山建有牛皋的衣冠冢。

牛皋死后,家乡人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并为他树了碑,"石碑沟"就因这块石碑而得名。当时为了防止盗墓,造墓者并没有明确标出衣冠冢的具体位置,只是在衣冠冢的两侧较远的地方栽了两棵菩提树。遗憾的是,石碑后来被拉走建桥,而两棵老菩提树也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砍伐。

石碑沟村基本没有遗存下来什么关于牛皋的物件,这让张福营和其他村民都深感惋惜。但每谈到牛皋的英勇忠义,村民还是掩饰不住满脸的自豪。村民希望上级文化文物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搜集相关史料文物,在石碑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