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
身旁放飞剑的化神正在倒飞,倒飞的同时身体还在旋转。而放法术的化神却没有察觉。他的注意力,都在前方。
他看到,飞剑莫名其妙的,没有击中吕林兰。自己的法术倒是击中了,但被吕林兰的攻击化解了大部分,剩下那一丁点,吕林兰直接硬生生承受了。
他看到吕林兰被打落到地面,同时也看到吕林兰重新飞出,向自己击来。
他是有准备时间的。
虽然第一招,他放的是法术,但那并不等于说,他就只能放法术。
作为化神,他自然知道,近身作战情况下,法术的威力太小,没什么价值。
他也可以选择倒飞,拉开与吕林兰的距离,然后继续施放法术。但他认为那样丢了面子。
堂堂化神,焉能被一个元婴逼退?
于是,他手一番,就从储物戒指里面拿了面镜子出来。右手举镜,左手搭在右肘,身子一侧,双手的灵力就要往镜中注入。预计,吕林兰飞过来之时,正是镜子大放光明之时。
但是,意外又发生了,那面镜子脱手了。
由于没有重力,镜子脱手之后,倒没有直接往下掉。而是在空中悬停加翻转。
空中的镜子,并没什么速度。但那,并不等于好拿。这就像飞蛾,速度也不快,但却不好抓一样。
其实,如果此时没有打斗,相信不到半秒,这个化神就能再次抓到镜子。但可惜有打斗。吕林兰飞过来的时间,也小于半秒。
——
为什么镜子会脱手呢?只需要想一想,平时,人们拿东西,是怎样的姿势,就知道了。
很小的东西,如七号电池,直接抓在手里,没事。东西大了,就不一样了。
比如碗,再比如盆,平时单手可执。但如果画个受力分析的话,就不难知道,那碗,和那盆,自身的重力,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无重力,相当于真空,仍然有原来的姿势去拿碗、拿盆,必然是要脱手的。
那面镜子,不使用的时候,倒也小巧,可以直接抓在手里。要使用,一下就放大了。
多大呢?比盆小,比碗大。
这个化神,以平时惯手的姿势,像拿碗、拿盆那样,去拿那面镜子,由于少了重力,镜子一下子就脱手了。
修为高了,这种近身战,也是能够笼罩一定范围的。就像前面贯清峰那个元婴剑修,长剑离吕林兰还远,但剑气却能袭到。
吕林兰用的是铁尺。剑,有剑气。铁尺,就不能说是铁气或者尺气了,只能说罡气。
罡气,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冲击波。
——
这不是见招拆招,而是双方都在抢先手。
先发制人,出自《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后发制人,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从时间上看,后发制人更早。但这并不是说,后发制人就是正确的。
任何规律或真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先发还是后发,也是。总体去看,凡偏向战略性质的,后发较优;凡偏向实战的,先发较优。
太极拳的后发制人,则是个特例。没炼出内功的人,就算用上太极拳,也是不能后发制人的。
现在的王家两化神并不会太极拳。吕林兰倒是会一点,但并不规范。吕林兰会的那点重意不重形的太极拳,用来辅助修炼,效果杠杠的;但用于实战,效果并不咋样。也就是说,吕林兰并不能做到后发制人。
插一句,东方以巧的采茶太极拳,威力精人,具有超强的实战价值。但实际上,东方以巧那种拳,变形非常严重。正规的太极拳,到吕林兰这儿,本来就没剩下多少精髓,东方以巧再一变,严格地说,已经不能冠以太拳二字了。所以,到最近,东方以巧真正能够将拳法用于实战的时候,拳法更名为七伤拳。
当然,东方以巧的七伤拳,并不是倚天里面的七伤拳。
——
抢先手,等于是不管对方是怎样的情况,第一时间,就发出猛烈的进攻。
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以强攻压制对方,让对方处于防御状态。那样一来,就可以连攻多招。
关于打斗,经常会有这样的描写。说是一方抢攻,另一方以逸待劳,最后,以逸待劳者胜。那种描写,错误明显。防守方,能够比进攻方少出力吗?
所以,具体打斗中的先后,跟围棋里面的先后一样,占据先手的进攻方,才是真正的以逸待劳的一方。至少,连攻百招无效无所谓,而连防百招之中,只要有一招失效了,后果就十分严重。
——
王家两化神这边,一人御剑,一人放法术。作出这样的选择,他俩并没有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