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下)(4 / 7)

必就差袁绍两人多少,要不然彼此在小时候也不会玩到一起了,在一千八百年后都讲究个门当户对,就更不要说这个封建时代了。

除了这四个以外,像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这些人全都是世家豪门中人。

就算是刘备都还是刘氏皇族之人,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身份地位的作用是如何的大,要想在未来成为一方诸侯,或者是想要有大的成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刘洐才在看到与自己如此相像的对方后如此高兴,甚至耗费数个月的时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行使这李代桃僵之计。

不要以为刘洐完成现在这个计划很容易,期间为了打探情报可以说数次险些被发现,一旦被发现那绝对没有活下去的可能,就算是现在大致成功了,在未来依旧会产生无数的危险,要想不被发现就不得不小心翼翼。

因为一旦被人发现,那这个天下绝对无他容身之处了。

而敢冒如此危险也要得到现在的身份,由此就可以知道在这个时代,一个好的出身是多么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好的出身,那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而获得了身份只是第一步,要想继续发展,他就必须出名,从而得以--举孝廉。

何为举孝廉?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什么科举的,一切都起自举孝廉,这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也就是说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也就是说刘洐拥有了现在的身份只是有了一个起点,唯有举孝廉才可以初步发挥出他现在身份的价值。

要知道被举之人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世家弟子,剩下的百分之一才是那些熟读经书的寒门子弟,就算是这些寒门子弟,也多是祖上有过大成就,现在没落的世家后裔。

可以说这些可以举孝廉的寒门子弟不是有大机遇的存在,就是祖上来历非凡,处于寒门最顶端,并且自身拥有足够的才能才行。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出身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刘洐为什么要拥有现在这个身份的原因所在了。

而且举孝廉也是有期限和名额的,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在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可以说是二十万选一,这其中的难度有多么的大由此可见。

更重要的是,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整个东汉有十三州,一百零二郡,人数则是在五千万左右,也就是说每一年整个东汉才举孝廉二百五十人左右,一个郡也不过是两三人。

而一个郡则是有十多个县,其中豪门世家并不少,这么多人争夺这两三个名额,其难度不用说就知道了。

刘洐现在的身份有了,可以说有了争夺举孝廉名额的资格,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那名额根本就轮不到他身上,所以守孝三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手段。

其实只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举孝廉非常看重于孝道,而毕竟不可能每年都有豪门世家之人死去,所以守孝这种重要手段也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

而以刘洐的身份跟地位,再加上守孝三年,想要在这三年间举孝廉并没有多难。

所以这一次的守孝他并不只是为了避免跟人交流从而被人察觉,更是为了举孝廉。

第九章学文习武

只有举孝廉,从而入朝为官,刘洐才拥有在接下来这个乱世活下去的资本,就算想要成为一方诸侯,或者是争霸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甚至不如说,拥有了远超过这个时代见识的他,想要成为一方诸侯并不难,就算是争霸天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最起码不会比袁绍等人差到那里去,至于最后鹿死谁手那就要看各自的手段了。

当然了,现在的刘洐还并没有决定要不要争霸天下,不过以他的性格估计也八九不离十了,毕竟经历了这么多的他已经不想把自己的命远交给别人了。

…….

刘家属于刘洐的房间当中。

“看到了吗?就算不吃掉你们我也活下来了,而且以后我会活的更好。”躺在床上的刘洐双眼看着上空那依旧有些陌生的天花板,隐约间就好像看到了那已经死去的父母。

眨了眨眼,面前什么都没有,刘洐忍不住失笑起来,低声自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