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坯型。
众家丁这才看出来,原来孙朗制作的是一个樽。这种樽是秦汉时代的为官当权者家中最常见的装饰品,全都是用青铜器制成,却从来没见过用陶土制作的。心想孙相公果然不同凡响,处处都透着一股神秘色彩,让人琢磨不透,看不清心思。
他们却不知道,孙朗为了拉起这么一个樽的坯型累的连双手都要断了。这是一份极其精巧的细活儿,需要手上的力道十分细腻,但他此时身怀神力,稍稍一动下指头,就会把坯型拉破。而胎土的收缩比率同样需要注意,高岭土的收缩率约为二成左右,若是稍不注意,烘烤时就容易破裂。还好孙朗一来是有经验,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二来是毅力惊人,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态,好不容易尝试了数十次,终于拉出了这么一个樽来,可谓是皇天有眼,天道酬勤了。
把这樽的胎型拉好了,还需脱胎和切胎,总之都是要将这胎型修整的愈发光洁圆润,放到阴凉通风之处晾晒,使其渐渐凝固,过几天就可以变成质地坚硬的坯型了。
空闲之余,孙朗则教给那几个家丁这拉坯的诀窍。几个家丁都是府中做手艺活儿的能工巧匠,上手起来颇为迅速,竟然一点就通,比孙朗塑出的坯型还好一些。
孙朗哑然失笑,心想既然自己有了接班人,往后就不用亲力亲为的再自己干这种细活儿了。干脆只指点家丁们拉坯的造型,什么葫芦瓶、鹅颈瓶、莲花盏、朝天盂、高足碗等等七八种后世的瓷器样式,全都一一的教会了他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