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位置李长庚都足以胜任突破、分球、射篮得分这三样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拥有这样全面的技术,干吗要将他限定在一个位置上呢?
如果李正和李长庚两个人同时出现在球场上,那会是什么情景呢?耿向志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这些天的训练耿向志都在有意识的引导着李长庚加强主动进攻,之前数次练习赛他在传授李长庚战术的时候也压抑李长庚的比赛欲望,等待的便是此刻的爆发。
眼前这场比赛回答了他的疑问。
李正冷静的掌控比赛,篮球总是在第一时间传到最应该的地方;李长庚内外线穿插、或进攻或传球每一次出手都能够造成得分。司马神机、宋刘铭、李振华积极的跑位牵扯着对方的防守,当他们进入到最佳出手位置的时候,篮球总会在这个时候送到他们手中,使得他们可以轻松的将篮球送入篮筐。这传球可能来自李正也有可能来自李长庚。而多数时候这种机会来自李长庚的突破造成白队的防守混乱,当篮球从他手中传出去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可以肯定一定会造成得分。
李长庚神兵突出,整个球队内外开花,白队铜墙铁壁的防守转眼间土崩瓦解――红队的进攻无坚不摧。
这才是耿向志心中最完美的主力阵容啊。也只有这样的阵容中的李长庚才是耿向志最期望看到的啊。
有李正这样优秀的传球高手可以随时给他传球支援,他可以毫无顾忌的以他最喜欢的进攻方式去得分;有司马神机、宋刘铭这样的得分高手可以将他精妙的传球毫不浪费的送入篮筐,更多时候他不需要独自承受着压力勉强进攻;无论传球还是射篮都是那么的畅快淋漓,和独自一个人支撑起一个球队的情景有着绝对的天壤之别。
球场上李长庚红彤彤的脸上闪耀着兴奋的神采。司马神机、宋刘铭将他的脑袋抱在怀中使劲的蹂躏着,李正脸上也罕见的挂着笑容。
这一场比赛真正奠定了李长庚在国青队内的绝对主力的位置。
对耿向志来说,问题的答案已经得到了最完美的结果,主力阵容差不多也已经可以确定。剩下的便是以这个阵容为基础磨合演练战术,国青队其他正式队员也将在这些演练中产生。
当着一切完成以后,便可以出征中国的世青赛了。
世青赛八强?耿向志对此已经感觉不到任何疑虑。
训练片断四:球场上,红白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对抗。
场边,司马神机、李正、李长庚三个人在板凳上观战……
片断五:
……
李长庚到达国青队的第二十一天,耿向志公布了参加世青赛最后十六人名单。这份名单公布后迅速在各个传播渠道传播开来
最后入选的名单是:
控球后卫:李正、唐磊、李长庚
得分后卫:邓宇、于成龙、
前锋:司马神机、文章、刘勇、李涛
中锋:宋刘铭、李振华、马伊琍
这份名单与媒体预测的大体相同,入选的队员基本上都是在联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李长庚材,但是这个李长庚是何许人也?
(联赛向来不是这些大牌记者们关注的对象。在报道联赛的各个报纸中,基本上都是《我们体育》之类的青我们体育杂志。而唯一给联赛热切关注的《体坛周报》,其报道也迅速淹没在轰轰烈烈的足球革命中了。)
除了闵航宇,这些大牌记者们对于“李长庚”这个名字陌生得很。国青队并没有对此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但这哪里能够难倒这些神通广大的记者。很快,李长庚的一切底牌便被这些记者们翻出来。“一次全国联赛最佳球员”、“率队获得过NCAA联赛冠军”、“被誉为球王的少年”这些差不多是李长庚全部的底牌了。以这样的资历入选U20国青队是不是太勉强了点?媒体对耿向志召入一个一场职业球赛经验都没有的大学生参加世青赛显然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中国篮球的历史上并不乏李长庚球员越级参加国青队甚至国家队的先例,但那些一个个都是名声在外、而且之前已经在职业联赛中证明了自己实力。
耿向志是太冒失了?还是独具慧眼不拘一格降人才?媒体是最擅长从鸡毛蒜皮中找到促进报纸销量的“新闻价值”的,很快多宿舍报纸开辟了国青队专栏,其中“李长庚入选事件”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李长庚”这个名字连同“国青队主教练耿向志”到成了更大报纸体育版曝光率最高的两个字眼。
支持、质疑、持观望态度,媒体明显分为了三派。众多媒体中,《体坛》闵航宇专栏最是不遗余力支持耿向志的,他旗帜鲜明宣称:他深信这次世青赛将在中国篮球史上重重的记上一笔。
闵航宇这个预言无疑是给已经沸腾的争论浇了一桶油。媒体上持续高涨的争论转移到对国青队出征结局的预测上来。众多“专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