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哭笑不得,自封名校啊,瞧这老头得瑟的。
“走,你捐建的体育场完工两月了,我带你去走走,再建一所宿舍楼,就有了名校气象!”
路过教学楼前,老校长忽然道:“你觉得在这儿塑个像怎么样?”
沈哲差点栽个跟头,连连摆手:“校长,我还没死呢!”
“胡说,活人就不行?”
还是把塑像的扯淡念头丢弃了,又想起一出:“如果不是范老师,我们还不知道你的名头这么值钱,作文集都能卖两百多万册。扣除成本分给学校将近400万,市里听说是你捐建的,又拨下来一笔款项,现在我们这座体育场中海全市第一号!对了,听范老师说,出版社就是你开的?”
“是的。”
魏叔给的分成比例是对半分,号称不赚一分钱,事实上扣除成本还有一部分利润入了公司账户。
让钟总编不赚钱干活不太像话。
这件事情金钱上吃亏的只有范老师,费了不少功夫没收获,不过帮助他奠定了校内地位。
体育场果然建的恢弘阔气,就差“金碧辉煌”了。
回到校长室,得到消息的范老师已经在等候了,看到沈哲进来,起身递过来一本旧书。
“范老师,这是?”
范思哲笑道:“帮忙签个名吧,我家丫头最喜欢这本书,这两月一直央求我找你要签名,可惜上次燕京见你的时候,书还没有面世,今天才碰上。”
“呵,范老师打个电话就行了,我送人上门。”
老校长也凑过来,啧啧道:“你这本书可了不得,听说市政府准备授予你青年模范称号……”
沈哲停笔,讶然道:“我算哪门子模范?”
文学上的事情老校长好像也不怎么了解,倒是范思哲比较清楚。
“《小王子》难得能讨到全世界读者的欢心,关心作者的时候,自然顺便提一提中海,对提升城市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这座城市缺的就是文化底蕴,遇到这种事当然要表示表示……”
签名、聊天,两位老师询问燕大学习是否正常。
所谓正常,像大学里老师们一样,对沈哲的要求自然是要压所有人一头,否则也算砸了高中的招牌。
正巧沈哲抬头,看到对面墙上挂着伤仲永条幅,还有他去年和校长的“亲密照”。
不禁苦笑连连。
……
“你是作者,现在竟然有人拿那篇文章影射,有些过分了。”
再次离家前,沈哲溜达去了杂志社一趟。
相熟的几位主编进来打个招呼,又忙活去了,只剩下总编钟离和管理出版的魏叔。
“最近有两篇关于你的文章需要注意。”
钟离从旁边的文件夹拿出两份报纸,隔着办公桌推过来。
沈哲狐疑的接过来一看,第一篇是发表在北方某家报纸副刊、署名“未明”的《作仲永者做仲永》。只看标题矛头就直指他本人,内容是对最近一系列作品从总体上进行一番品评。
“匿名?”
魏叔摇头不屑道:“文坛某人。”
“这两个短篇读者反响不错,普遍认为阅读感非常好,敏锐的已经发现你在试图改变风格……”
读者都已经发现,专业研究者更为清楚。
第二篇文章就是《南方周报》上孙长卿的评论——《武侠的希望.沈哲的探索》
沈哲浏览一遍,挠挠嘴角道:“感觉像拍马屁?”
“哈,孙教授在如今的武侠界地位不低,相关评论都是从他那里发出。从以往数篇上看,对你这位武侠创立者很是青眼有加,要不要回应一下?”
“回应?”沈哲愣愣,道:“我还需要回应评论?”
钟离无语道:“没这规定,不过他是前辈,一直为你说话,总要表示表示吧?”
他对沈哲这种刻意低调的行为开始腹诽了,东方成立一年,除了业界和消息灵通人士,书迷中少有人知道背后老板就是作者本人。如果搞个媒体见面会,公布一下消息,邀请一些书迷参加,杂志发行量能再上一个台阶。可惜沈哲别说面见媒体记者,就是签售和书迷见面会都一概推回。
去年还不觉得,千头万绪筹备新公司的过程中,想到沈哲露个面能省去多少功夫,才开始不平。
“让我想想。”
“不过既然孙教授说我在探索短篇,下一部还是短篇,下周发过来。”
“多少字?”魏叔忽然问。
“哈,一万多。”
“……这么短?噢,懂了,六万、三万、一万,越来越短,你还真是反其道而行,又一个三部曲出来了。”
“短篇三部曲?”钟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