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子守国门(2 / 2)

淮防线打造得密不透风。

一骑金人的战马都不能放过江。

除此之后,事必躬亲的赵昚还颁布旨意,原本从果州团练副使移镇抚州的李显忠加封定远将军,改职淮南招讨使。

其后,赵昚又加封了一系列的武将。

全是江淮三路,在去年隆兴北伐中立过战功的武将。

而这其中,又有一个极其不引人注意的旨意:江阴签判、修武郎、江淮南营正将辛弃疾,加封为武义郎,升江淮南营副统领,通判江阴。

从正八品的修武郎到从七品的武义郎,从部将到副统领,从江阴签判到通判,大宋的辛青兕是全面升官啊……

部将是营长级别,副统领的副团长级别,签判类似副县长,通判则是实打实的县长……

由此可见,咱们的中兴之主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归正人。

其实吧,这还得归功于辛弃疾那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实打实的写出了赵昚心中的野望,想不记住辛青兕都难。

数十道旨意从垂拱殿接二连三颁布。

如果是当初的帝师史浩和陈康伯为相的时候,这些旨意很可能会被封驳回去,但如今汤思退和洪适为相,洪适作为主战派,当然全力支持官家。

汤思退也有心思,他不认为陈俊卿守备的两淮防线能抵御得了金人铁骑南下,只有吃了败仗,官家才会重新想到求和,那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这个相公的重要性了。

大宋朝堂人事变动,新科进士们也纷纷接到授命,该外放的外放,该授职的授职,运气不好的被派到两淮,也只能苦着脸走马上任。

大定四年,金人十万大军南下,以战逼和。

隆兴二年。

大宋图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