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三章 请跳过 科普(2 / 3)

一柱支撑一弦)改为连柱(七或八条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以便于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截止2008年08月,武汉民族乐器厂张开镒、周敦发根据考古发掘的楚瑟实物,吸收现代筝结构上的合理部分制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长176、宽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独特韵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1]

3 形制编辑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O~19o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4 制作方法编辑

瑟一般有三种构造的制作方法:

其一,用整木掏雕成瑟体,在另装底板,安插其他部件。这是比较原始的制造方法。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楚瑟多用此种方法;

其二,瑟面板用独木制成,四周另围薄墙板,此类性质比较多见;

其三,完全采取拼合的方式,即不仅底板、墙板以木板拼成,连瑟的面板也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瑟首尾两端髹漆。瑟面大多光素,少数绘有变形凤鸟花纹、几何纹。

在江陵楚墓中常出现有一种用整木做成的瑟。中部比两侧板要高一些,两顿略宽。底部底板两端各挖一凹槽,无共鸣箱,也有的瑟底部中间挖一长方形凹槽,以散音。

谈到瑟的工艺,我们一定要了解瑟的外观纹饰,装饰华丽。楚人是非常喜欢瑟的。

出土的各地方的古瑟都有彩绘精致,以及各种形状浮雕的外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几件彩绘锦瑟(长台关锦瑟纹饰图)。该瑟首尾和两侧均涂以黑漆,中部为素面,岳山上绘菱纹,两侧的黑底上则涂以对称的连续金银彩的变形卷云纹,在首尾两部及其旁侧立墙板上还绘有精致的系列图案,即有射猎图、出猎图、巫师图、巫师持法器图、巫师戏蛇图、巫师戏龙图、群兽图、群兽图、燕乐图、默祷图、缚兽图等,并将猎人、伎乐人、贵族、巫师等各种人物形象及各种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5 与筝的区别编辑

1、构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筝面首端有一前岳山,尾端有一个后岳山。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

2、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声音阶调弦,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筝的音域与弦的数量有关。二十一弦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为D,按五声音阶定弦。从定弦看瑟和筝区别不大。

3、弹奏

瑟: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筝:基本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摇、辟、打、勾托抹托、托抹勾打。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右手弹奏声音再通过左手揉按滑颤取得变化音从我自己弹奏上看,

瑟和筝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区别就是因为瑟面和筝面不同,弹奏时候落指自然不同,发出的声音也许不同了。

4、音色

因瑟体较古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