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5 / 6)

苏联英雄 血蝠 10304 字 2016-10-10

的甲弹之争——穿甲弹对钢板,这个死胡同的出现还会稍微晚些,至少不是一下子无计可施。

但破甲弹的出现,导致实战中T34根本挡不住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火箭弹的攻击,连“斯大林型”有时候也不行——红军坦克部队装备的聚能破甲弹从理论上能击穿自己所有的坦克前装甲!

近三倍的破甲厚度,而一直沉溺于改进破甲弹性能的那些工程师认为,3倍于口径只是破甲弹设计的初创阶段,距离其技术顶点还远得很!等到聚能破甲弹的工艺趋于成熟,破甲弹高温金属射流至少能击穿8倍于炮弹口径的均质装甲板!

105毫米的破甲弹在将来某一天能击穿800毫米厚的钢装甲?!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能挡住这样攻击的坦克的装甲该要有多厚才行?!破甲弹的工艺成熟有可能让“甲弹之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设计师们也会对此一筹莫展!

用几何的方式计算,要具有坦克前部相当于厚度800毫米钢装甲的坦克会有多重?估计没什么发动机能让它跑起来!

科金的发现似乎为将来解决那个死结出现了一线曙光——这辆坦克炮盾上有一个被火箭弹击穿的痕迹,但后边的炮塔本身装甲上只留下了小小的烧灼痕迹!

“间隙!是间隙!”科什金已经抓住了脑子里的那一丝灵感:空间间隙打乱了金属流的连贯性,让它对于后边的主装甲无能为力!

“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如果有一种坦克的装甲就像个大馅饼,装甲板分成几层,外边的薄些,后边的厚一些,这破甲弹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科金一脸“你也明白”的表情,说:“不仅仅是对破甲弹,对穿甲弹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已经做了几次试验,把一层30毫米厚的钢板竖在前边,后边隔开一段距离安放了一块50毫米厚度钢板,测试结果是防弹效果远远大于一层80毫米装甲板。”

“当然,这中间的空间不能太大,我们不是气球设计师。”

这下听懂的众人都笑了:这空隙当然是越大越好,但太大了不是坦克成员没地方挤,就是坦克外形越来越大——这得取个最合理的中间值。

科什金还有点灵感:“空隙引起金属射流的不稳定,对于穿甲弹也是相同道理,弹丸在击穿第一层钢板后,运动轨迹已经不稳定,只要角度发生变化就会减弱其穿甲能力。如果我们在两层装甲中间加点什么东西,那会出现什么效果?”

科金这几天都被自己的新发现套在思维的框框里,除了要拿出虎式坦克的性能参数、给部队以应对的战术之外,计算、计算;试验、再试验都围绕着装甲之间空隙的大小、两层装甲采取何种最坚固完善的固定方式在进行。

现在科什金的话就像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米哈伊尔-伊里奇,我记得普伦雅科夫元帅在一次克里姆林宫聚餐时提到过,陶瓷有时比钢铁还有用。”

科什金连忙问:“你说说?”

“分散冲击力。那次布琼尼元帅前边的一个盘子掉到了地板上碎了,普伦雅科夫元帅拿起一片碎瓷片说陶瓷很硬、看似很脆,但如果工艺合理,薄薄的陶瓷片都能挡住子弹。”

“布琼尼元帅不信,普伦雅科夫元帅就说到了冲击力分散的概念。”

“冲击力分散,如果在空隙中间加入某种陶瓷,当然要最能分散冲击力的陶瓷,效果有可能比任何金属材料都要好!”

科金没说那次布琼尼元帅喝醉了,差点把餐桌当作他的跑马场:碎的盘子也不是一个,而是一堆!

“这说明我们的思维不需要沉溺于某个固定的思维,老和钢铁打交道,谁能想到陶瓷有分散冲击力的能力呢?”科什金说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不过,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这项技术哈尔科夫还用不着,T34这会无法使用间隙装甲的构思,不然我们就是惹大麻烦了。”科什金说话的时候敲了敲坦克炮塔,“就像它,技术高,不过法西斯能造多少?”

都是专家中的专家,不说科金,科什金刚才在车间里那一会功夫,就发现这种虎式坦克制造工艺极端优良、复杂,这生产成本和工时绝对少不了!

这钢材都是最好的合金钢,德国制造高质量装甲合金钢需要的有色金属就有限,工艺复杂了,这产量就上不去!(事实就是如此,虎式坦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它非常高的生产成本和大量工时!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9234辆的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0000 辆的苏联T-34系列坦克,虎式坦克就1355辆的产量,虎王更是只有500辆的生产总量。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就是同自己的三号和四号比较也是一样: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四号号坦克的两倍,三号突击炮的四倍!)

要是科什金和科金两人都把坦克防护的设计思维转到新发现的“间隙装甲”上,而红军坦克也那样造,这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