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数量已经下降到原来的百分之二十,到今年年中将全部停产,将所有力量集中到T34的生产上。现在我们已经囤积了足够的原料,但如果按照现有的配给量,就是第二条生产线启动,到年底时我们只能保证每月200至250辆的产量。”
厂长的担忧是有道理的,现在的生产数量是基于去年开始的原料囤积,而和平时期供给给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的原料无法喂饱两条全力开动的生产线。
“我回去争取配额,你们先做好准备,到时候有你们忙的。”
历史上从41年至45年,不包括T34-76型,光T34-85型的产量就超过一万八,这生产能力可不担心过剩,只怕原料不*******谈了一会,一群人走进坦克群,林俊看到第一排的坦克上有很多在炮塔上书写了一些口号,最多的就是:为了苏维埃!为了列宁同志!一类,还有些坦克上用油漆写着苏联领导人和著名人物的名字——这就是苏维埃坦克特色。
“苏联英雄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普伦雅科夫号!”林俊睁大双眼,看着眼前这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坦克发呆。
“我说同志们,怎么把我的名字也刷上了?!”
刚才已经看到了“斯大林号”,“加里宁号”,“伏罗希诺夫号”-------,但好像自己还不够这个档次吧?
“安德烈同志,您当然有这个资格,您可是我们苏维埃唯一一名两次苏联英雄,将来驾驶这辆坦克的坦克手一定会为自己能驾驶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坦克而自豪!”
同志们的“奉承”话让林俊的脸有些发热,这感觉真是怪怪。以前在阅兵式时也见过书写有各种口号和人名的坦克,航空兵里也有为飞机书写人名与口号的习惯,但看到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坦克还是一下子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其实林俊是不习惯这个惯例而已,其实现在的苏联已经有些城市的街道和学校、集体农庄用它的名字命名,只不过这些情况他没去关心,因为当时他不是在西班牙就是在中国,不知道而已。
这时身后的人群中出现了四名身穿坦克手制服的人,林俊一眼就认出这些同志都是去年自己的坦克驾驶“教官”。
“安德烈同志,请您上车。”马克萨廖夫递给林俊一身坦克兵服。
换了制服的林俊钻到了炮长的位置,现在他已经不是去年刚来时的菜鸟,一会功夫就熟悉了T34炮长的操作程序,只不过T34的内部空间只比BT-7好那么一点,林俊这样的大个子在里面还是有些不舒服。
隆隆开动的T34有不输于BT快速坦克的速度和机动性,靶场上早已准备号靶标,500米距离连射三发穿甲弹,和去年一样又是发发命中,而后来的两发高爆榴弹采用的也是直接瞄准射击,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碉堡炸得四分五裂。
满是硝烟的战斗室里充斥着******的味道,一边的风扇快速的排除有害气体,没有炮管抽气装置就是这样的战斗环境。T34在保证最基本的战斗性能的同时,放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装备,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没有炮塔吊篮(现代坦克战斗室里的人都是处于吊篮内,座位会随着炮塔转动而转动,以保证任何时候人都面对炮口指向位置。),只要炮塔一转动,里面的三个人都得跟着转圈——西方的有些人就是用这点来取笑T34,说里面的人就像转圈圈的陀螺。
没有炮塔吊篮就意味着坦克乘员更需要行动一致,不然容易出危险,被转动的内部钢铁构建打到可不是好玩的,但——“坦克又不是高级轿车,多转几圈就转几圈,能打垮敌人才是硬道理!”不设计吊篮就能节约生产工时,这非常重要。
钻出“安德烈号”的林俊站在炮塔上俯视人群发表一通即兴演讲:“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T34,无敌的T34!英勇的苏维埃坦克手将用它去赢得战争!”
、、、、、、、
回到183厂厂区已经是晚餐时分,没有去年来时的事故打扰,加上新式坦克的研制成功,同志们的情绪是高涨的。林俊心情更好,这T34可是自己花了大力气保驾护航才生产出来的。
但林俊还没有被新式坦克的成功研制和投产冲昏头脑,最好的坦克也需要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率,而且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已经摆在眼前:如何做到保密,以防西边的对手不了解这种划时代的装备。
历史上德军直到苏德战争开始后才知道苏联有T34和KB坦克,才出现“T34冲击”,如果太早让潜在的对手知道这些坦克的存在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能出现在任何阅兵式上,配备部队后要做最高级别的保密,在大战爆发前就是参加战斗也要保证没有一辆T34落入敌手!”想想容易做到难,有件事现在还让林俊感觉一丝黑色般的幽默:“肃反”也有它的好处,至少那些有通敌嫌疑的人不是枪毙就是被排除出重要岗位,事实上“肃反”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