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天气越来越冷了,也逼近年关了。
一位老头敲响了李有思的家门:“朱老师,您怎么来了?”
李有思和朱盛昌见过唯一的一面应该是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去拿稿费的那一次,之后也许在作协见过,但是李有思没怎么记得起来了。
朱盛昌看李有思,然后笑着说道:“这还是第一次来找你,你在家里面呢。”
第一次是在“杭州寻根文学”会议的时候,第二次是在“长沙之行”的时候,第三次是在“大决战剧组”的时候,三次都来这里找过李有思,但是三次都扑空了。
今年来找李有思算是第一次逮着他在家里面的时间了。
“我不大多时间都在家里面吗?朱老师,请进。”李有思伸手邀请朱盛昌进屋子里面去。
朱盛昌进入了屋子。
陈小旭走过来给他倒了一杯茶,然后坐下。
“小李同志,这次来不瞒你说,是《当代》杂志社来找你约稿的。”朱盛昌说道。
“我最近也没怎么动笔呀。”李有思实话实说。““也许要过几个月才有-……”
朱盛昌顿了顿,这才开出来条件:“下一本小说,不论是什么题材我们《当代》都会收,你有什么要求尽管和《当代》提出来,。”
《当代》背靠人民文学出版社,可是大头,至少比起来《十月》杂志社有钱。
现在虽然还没有和《人民文学》并驾齐驱,但是这个势头也差不多。
当然《当代》差几部能够奠定基调的作品,比如《落叶归根》在《北平文学》不仅仅一举拿下了了一百多万册的销量,还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老胡同少年杀人事件》也让《北平文学》再一次抓住了“先锋文学”的风口浪尖。
李有思的小说不论是通俗性还是文学性都不输其他的小说,这种优质的小说,《当代》当然也想分一杯羹。
奈何李有思和《北平文学》《人民文学》走的比较近。他们又没有巴金那种大人物坐镇,于是等了两三年都没有要到一篇小说作品。
“能加稿费吗?”李有思问道。
“在千字二十上面再加一点?”
李有思点点头。
现在杂志社规定的最高稿费也才千字二十了吧,如果再加一点确实算是十分过分的要求,他的意思简单就是让《当代》知难而退。
毕竟自己没有提前答应别人一定要完成小说任务的心思。
朱盛昌喝了一口茶,思考了一会儿,在笔记本上面写出来一个大字:“千字二十二元。”
就连还在喝茶的李有思都愣了愣,还真的往上面加了?
还加的是两块钱?
陈小旭看着朱盛昌,她也是微微一愣,这是往上面加钱吗?还有杂志社抢着来送钱吗?
张丽画稿子的事情她倒是见过不少次,不过张丽画十多天的稿子才能赚几十,李有思这没见他写多少字,倒是赚的真多。
李有思问道:“??规定不是只有二十吗?”
杂志的稿费确实只有这么多,但是辞书编纂等特殊作品,稿酬标准更高,如辞书每千字可达 20-30元。朱盛昌说道:“以前其实就有这种规矩了,杂志社额外出钱给作者加稿费,不过……现在很少有作者要求了,李同志你的小说质量很高,值得《当代》杂志社给你提稿费。”
李有思埋头思考。
朱盛昌继续说道:“如果千字二十二块钱还是不够的话,杂志社能够加到………”
他沉默了好久才缓缓说道:“千字三十块元,这是杂志社的极限了。不过如果后续销量实在够好的话,人文社出版单行本之后,会给你提一提版税……”
陈小旭更加呆住。
她一边吃糕点,一边掰着手指头算,千字三十块块,就是一百个字就是三块钱……随随便便写个一千字不都一个月工资了?
她抬头看着李有思。
“咳咳。”
李有思还没说完话,人家都加到了千字三十了,两边都愣了好久。
朱盛昌还以为李有思不同意,继续说道:“但是如果还有别的要求,只要不过分,杂志社还是会尽量满足的。”
千字三十元而已。
只要杂志社印出来一百万册的销量,这点支出完全不是什么大事情,而且还能够和李有思搞好关系。李有思笑着说道:“尽然《当代》杂志社都出了这么大的诚意了,那下一本作品,我便答应给你们杂志社了。”
背靠人文社果然有钱,李有思以后还是得逼逼其他的杂志社看看。
说不定惜字如金,给他一个字一块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好,我们要不先签一个纸面合同?”
“朱老师,你还害怕我的不给不成?”
“那倒不是,主要给出来三十的稿费,怕你不相信,所以代替杂志社事先承诺下来而已。”朱盛昌说道。
听的李有思是满眼泪汪汪。
《当代》真是一个好杂志,自己写这么久未遇到明主。
不过单纯是朱盛昌怕李有思稿子被别人高价拿走罢了,签完一个纸面协议,朱盛昌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