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思跟着站起来,一听就知道是卖报的人在外面进行宣传。不过于佳佳速度快,第二天就发表在报纸上了。
穿上了衣服,又裹了一根有点破了的毛巾,李有思走出了屋子。
一名卖报的同志,正骑着二八大杠四处张罗。
李有思递钱:“给我拿一份《北平日报》,一份《人民日报》。”
“给你。”
接过报纸,关上门。
李有思回屋子把火炉的门打开,填入几块柴,几块煤,昨晚这锅炉子的煤炭还没烧完……
一边烧火,他洗漱完就坐着看报纸。
《北平日报》头版就是昨天李有思写的标题:再度震惊!百万销量!中国作家震惊世界……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是《纽约时报》特意报道就证明了这小说确实是在美国有不小影响力。
第二篇是李有思直接写的一篇评论,不算文学评论一《从<鬼子来了>看如何正确对待战争》。
“如图(照片不过审)是:
1940年8月,聂司令手牵着日本遗孤美穗子的照片,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袭击了日占井陉煤矿,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两名幸存的日本小女孩,而她们的父母已经丧生。
关于怎么处理两名小女孩,大家意见不一,而聂司令则决定先对两名孩子进行救治,并说:“我们进行抗战,绝不仅仅是打仗,如果是在战场上,我们对敌人绝不手软,但一旦放下武装,尤其是孩子,我们就应该宽待俘虏,不然我们跟日军侵略者有何区别。
后来两名小女孩有一名伤重身亡,美穗子得到照料后,被送回了日本军营,回到了日本,多年后她专程回到了中国看望聂帅,而很多日本人知道后,称聂帅为“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里我也想起来。教员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和中国的民族败类”。
有人曾说《鬼子来了》是一部给别人洗内裤的小说,不正确对待抗战,过于娱乐化了!
单论我写作来说,《鬼子来了》并不是典型的英雄或者英勇的人民对抗可憎的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当然侵略者犯下的必然是滔滔罪行,这是对于民族的警惕。谨记法西斯、反对战争才是最应该做的!而不仅仅是宣扬各种极端的民族和民粹主义。
作为一部“非典型“抗战小说,我希望它撕开了所有温情脉脉的抗战神话,将战争中人性的荒诞与复杂血淋淋地摊开在我们面前。
而黑色幽默的手法则是我表现整个想法的利………….”
报纸报道结束。
两篇评论,第一篇是应用《纽约时报》对于李有思的正面报道,算是为李有思自己正名,而第二篇自己写的评论,则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正名。
这两文章互相相辅相成,效果铁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在今天早上开始发表,发表之后,里面就引起来了不小的波澜。
作协的文学讲义所。
这是丁玲女士搞的,从她平凡重新回到作协工作之后,一直就在立志于弄这些工作,文学讲义所就是这几年办好的,弄了几个班,有小说、编辑……反正文学界的很多类型的人才都有培养。
去年末改名成为了鲁迅文学院。原本丁玲是准备邀请李有思的,然后看了……人家现在都成为领先年轻一代的作家了,老师说不定都没他会写小说,于是就作罢。
一个三十上下的学生拍着桌子说道:“李有思真牛啊!《纽约时报》都报道他了!”
“这个啊!《追风筝的人》当年是华侨来我们作协谈生意的,建国后第一位出版国外的作家!”“哟,这还有一篇自己写的评论。”
“这评论说得对,我老觉得有些人实在是说得太过了,《鬼子来了》哪有那么离谱?黑色幽默并不是娱乐化,我就觉得说得对。”
“狄更斯也喜欢用幽默的文风来讽刺社会现实,比起来普通的抗战小说,这应该算是一篇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
两人的说话声瞬间让整个班里面的作家、评论家都讨论起来了。他们纷纷凑过来,李有思现在成为了年轻一代人的标杆,精神领袖的位置隐隐约约向着李有思靠齐。
李拓更像是他们的老大哥,而李有思就是这群青年作家励志超越的标杆了!
一位青年人趴着过来,坐在位置前“你们说今天早上李有思的评论呀,我早上才看呢!第一次看他发表这种评论。”
“老有人说什么屁股问题,我就觉得这算是扣帽子了,哪里来得那么多屁股的事情啊!这李同志的正能量!”
“能向外国输出中国文学他就不是坏人呀。”
“真正的敌人只有法西斯!”
“以前我还认为李同志不会回应这些事情,这一次真的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啊!”
“毕竟李同志年龄和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都小,他有这些不满都是能理解的。”
“《纽约时报》呢!不知道我这辈子能不能有篇小说能发表在《中国文学》。”
“你先把小说发表去《人民文学》再想发表去国外的事情吧!”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