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扶苏登基!属于大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1 / 3)

赢潜不敢再劝了,但蒙毅在看了一眼儒生博士们后却再次劝谏:“正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故太子理应依礼登基。”

“太子登基愈合礼法,则太子之名愈正,事方才更能成。”

“治政当从缓,从急易生乱。”

“臣请太子三思!”

扶苏的态度却没有丝毫转圜余地:“孤乃是父皇册立的太子,又得父皇信重,禅让皇位,名已至正!”“孤亦愿依礼法登基。”

“然,乱臣不会予孤时间,贼子亦不会予孤时间。”

“大印流落在外,贼子随时都有可能越孤下诏、阴谋作乱,孤无暇多待。”

“孤,心意已决!”

几乎所有从战国时代走出来的群臣众将都会下意识的认为战争与叛乱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漫长之事。攻破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关隘都耗时良久,会给后方相对充分的应对时间。

大部分国战打的不仅仅只是兵力,更是两国意志、斗志、君权和粮草的全面较量。

但,始皇帝六年亦即秦王政三十二年,赢政下达了史称“堕城令’的“坏城郭,决通堤防’之令!此令要求拆除大秦境内的所有长城,并将除关中地区、各郡郡治和洛阳等少数关外战略重镇之外的所有城墙、关隘、哨塔全部拆除!

赢政的本意是要以此令消除隐患,防止故六国余孽凭借这些故六国营造的城墙、要塞和军事设施反抗大秦。

同时也是要对关东地区进行拆迁扫地,以便于赢政在大好山河上挥毫泼墨,修筑道路和水利堤坝。除此之外,还能让大秦无须每年动用大量徭役去修葺这些城防设施,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赢政看重的基建工程之中。

此令确实如赢政所料一般,将关东地的战争模式彻底从秦军并不擅长的野战为辅、城战为主,转变成为秦军最擅长的以城战为辅、野战为主模式。

但故六国余孽确实无险可守了,各郡郡守在面对叛军时也只有数座城池可供据守,一旦城破便可能导致全郡沦陷,根本难以充当大秦的屏障,为大秦阻滞敌军!

所以赢政此策能治关东的核心,在于始终警惕、始终强大、始终能兵出函谷镇压动乱的朝廷!赢政将镇压关东地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了皇帝身上!

扶苏知道一场符合礼制的登基仪式有利于扶苏的正统性,扶苏也非常渴望一场盛大的登基仪式一一毕竞他上辈子的登基仪式更潦草。

但,没时间。

真的没时间。

前往雍都举行登基大典,来来回回连带仪式本身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但赢政留下的制度没给扶苏片刻喘息的时间。

那高耸的黄金皇座上必须始终坐着一个人,才能镇压天下!

深陷于过往战争经验的群臣面面相觑,满心不解,也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儒生博士们。

赢潜、韩仓等大秦臣子其实并不重视礼仪,也根本不在意扶苏的登基仪式符不符合礼仪。

但天下人,尤其是关东儒生在看到扶苏的登基仪式不合礼法时,又会如何看待扶苏?

叔孙通心一横,主动拱手:“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

“常人求礼,执礼至极而不知灵活变通,虽可谓君子却难堪大任。”

“太子守礼,执政执要的变通不亚于孔子见南子之举,方可谓真君子!”

“臣斗胆劝谏,于今日登基!”

赢政如此,那就是不懂礼法的蛮夷暴君。

扶苏如此,那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懂得变通的君子!

谁让扶苏本就是世人公认的君子呢?

博士公羊拔立刻跟上:“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

“昔郑国祭仲被迫行无礼之举,却因此保郑国社稷,此为无礼乎?此为大义也!”

“陛下禅让,公子受让,此实为圣王之举也!”

“然,当今大秦社稷动荡,实处于生死之间。”

“太子为保社稷而行权宜之计,虽憾无圣王之举,却已得圣王之实,实乃真圣王也!”

一众儒生博士的心都在滴血!

世代儒生梦寐以求的禅让大礼啊,就这么没了!

但儒生们却也知道,禅让之礼是儒生们的追求,也是扶苏的追求,更还能将扶苏打造成为如舜禹一般的圣王形象。

既然扶苏做出了如此艰难的抉择,就说明扶苏不得不做出如此抉择。

身为大儒,他们理应回护君子,怎能拖扶苏的后腿!

群臣:?

不是,你们在面对始皇帝的时候可没这么善解人意啊!

扶苏满脸感激的面向群儒拱手一礼:“拜谢诸位同僚理解孤之困、大秦之困。”

“继位之事当从速,奉常之位却空悬。”

“孤愿拜叔孙博士为上卿、假奉常,率诸位博士为孤制定登基之礼。”

“拜请诸位臂助!”

面对儒生们的鼎力支持,扶苏起手就是大招!

伏胜、公羊拔等儒生博士尽数呼吸一促。

九卿之位!

禅让之礼标准的制定者!

这两个身份单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