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潜、冯去疾、蒙毅等人松了口气。
激进派儒生看向扶苏的眼中却尽是错愕、痛心和被背叛后的愤怒!
臣等正欲死战,公子何故先降?
以往公子直谏陛下的刚直血勇呢?
拿出来!逼迫陛下确立太子位啊!
此时不逼,更待何时?!
仇迎更是急躁的当即劝说:“陨星现世,实乃天意昭昭,绝非人祸!”
“万望公子遵天意行事,如此方才是顺天而为!”
扶苏面向仇迎一礼,正声道:“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今仇博士假借鬼神之说进献治国之策,可谓大儒乎?”
面对扶苏的质问,仇迎再不敢言,生怕被扶苏掀了大儒的帽子!
赢政眼中冷冽渐渐消散,甚至涌出了些许期待之色,再度追问:“扶苏以为,朕当以分封治国乎?”扶苏想要取巧避开这个问题。
但扶苏却不知道,在赢政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比此次陨星事件更重要!
局势发展至此,由不得扶苏再婉言避让,扶苏更不能为了迎合赢政的喜好就背叛自己的执政思想,否则很容易混淆敌友、失了人心。
届时,就算是赢政真的有心把皇位传给他,也难保其他兄弟来夺他的宫门!
扶苏干脆说出了他现在的真实想法:“儿臣以为,分封于万世之治有利,于二世之治有弊。”“儿臣欲取分封之利,却不知该如何避免分封之弊。”
“方才群臣雄辩之际,儿臣之所以一言不发,就是因为儿臣尚未想清其中利弊,实在不敢妄言大事。”听到扶苏这番话,赢政非但不曾失望,反倒是期待之色愈盛:“详叙之!”
既已明言,便无退路,扶苏坦然道:“周存八百载,疆域暴增,华夏之民暴增,此足见分封之利。”“然,武王驾崩后,三监顷刻即叛,若非周公东征,则周早已亡矣,此足见分封之弊。”
“儿臣以为,若以分封治国,可得万世天下,纵是父皇厌弃分封,儿臣向往分封之心依旧不减分毫。”“但若是想要以分封得万世,就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以分封得二世!”
“儿臣冥思苦想,却至今仍未想到一条良策,能令各诸侯封国之间永无兵戈。”
“待到儿臣想通其中关窍,儿臣会再谏父皇,请父皇以分封治天下。”
他迷恋分封,却不迷信分封。
隋文帝杨坚以秦为鉴,深入研究了秦朝历史,深度汲取秦朝经验,认为秦朝之所以亡,就是因为秦朝坚定的废除了分封制。
所以杨坚反其道而行之,大举实行分封制,希望能以分封得万世天下。
结果呢?
杨广、杨秀、杨谅等人都因此大权在握,进而滋生出了滔天野心,每个诸侯都不想偏安一隅,也确实坐拥争那至高之位的兵马,各封国之间的内战让本就混乱的隋朝雪上加霜,最终彻底崩溃!
周朝初年的三监之乱距他足有一千六百四十二年,太过久远,但他却是生于隋朝的人,亲眼看到了隋朝末年的种种乱象并深切的参与其中。
他如何能不以隋为鉴?
他翻遍了史书,看遍了前朝兴亡,始终在寻找分封和郡县之间的平衡点,希望能够建立万世永昌的王朝只可惜,时至今日依旧无果,否则唐廷群臣又怎能劝的动他!
说出自己的执政思想后,扶苏直视赢政,眼中尽是坦然和平静。
赢政抚掌而笑:“彩!”
“大彩!”
冯去疾、伏胜等人心头涌出浓浓喜色。
李斯、赵高等人心脏却是猛的一沉!
扶苏依旧心向分封,陛下何故开怀?!
扶苏也目露不解:“父皇不训斥儿臣乎?”
赢政畅快大笑:“训斥汝?”
“汝已知分封并非万能之策,古之圣贤亦非全无错漏。”
“汝更是已知一世法非万世法,遍观典籍之后却仍苦思治国之道。”
“朕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会因此斥汝?!”
赢政迷恋郡县制,但不迷信郡县制。
当今天下正值大变之世,唯有变革才能治新朝。
只要是能带领大秦走向万世永昌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如今扶苏已经精通先贤思想,却不再尽信先贤思想,而是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思考属于当今大秦的治国思想。
虽然扶苏还一无所得,但扶苏思想上的蜕变却已经足够让赢政倍感惊喜!
赢政看向扶苏的目光中再无冰冷,期待之色更甚:“汝除了方才所言的不解之外,可还有其他不解?”扶苏摸索着赢政的想法,诚恳的说:“还有很多。”
“儿臣思考此事已久,却无人能为儿臣指点迷津,积累了太多不解。”
“不瞒父皇,儿臣迷茫已久、困顿已久!”
这一次,赢政如扶苏所料一般毫不犹豫的说:“尽皆撰成奏章……不,撰于竹帛之上即可,呈上来,与朕一观。”
“日后若是再有疑惑,也莫要藏于心底,而是当明告朕。”
难怪吾儿如此迂腐,不是吾儿愚钝,而是因为吾儿无名师指点迷津啊!
一群庸师,害煞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