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的拍摄继续进行。
演员们已经陷入了集体癫狂的状态。
来探班的媒体也纷纷报道着这部跟《色戒》同样的谍战题材,但内容完全相反的电影。
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媒体们纷纷表示,该片里加入了极其残酷的刑罚场景。
狗咬,电刑,针刑,甚至有钉凳之类的酷刑。
对此,在韩国参加《想见你》粉丝活动的黄选谈起来仍旧心有余悸。
“我是真的演出了心理阴影了。”
在韩宣传期间,他的仪态受到了当地媒体的赞扬。
《风声》剧组里,演员们也同意他这个说法。
“真的,演完之后,我每天睡觉都会做噩梦。”
秦海璐对量身体那场戏仍旧心有余悸。
冷峻刺眼的灯光下,饰演过山本的陆鹏的那张阴郁的脸。
给她带来的精神冲击实在太大。
“我感受到了,跟肉体的摧残比起来,精神的摧残才是更有毁灭性的。”
她摇摇头,不愿意回忆那些惨状。
饰演王志国的段奕红也是心有余悸。
“这个角色的挑战性太大了,之前完全没有这种表演的经历。”
电刑下的抽搐,眼球充血。想起来还是不寒而栗。
而被问起这些桥段会不会过于残酷时,演员们则表示。
“跟先烈们的牺牲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开机之前,林导带我们去看了革命博物馆,看了先烈们的遗书。跟那些比起来,我们的尺度已经很小了。”
“咱跟英雄们没法比……”
新闻传播出去后,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
加上之前林远对《色戒》的抨击。
文化届纷纷再次出来质疑,这部片子是不是刻意煽动反倭情绪,有投机取巧之嫌。
甚至话题被扩大,指责内地有仇恨教育之嫌。不利于国际形象。
适逢喃京大屠杀七十周年。
话题就更加敏感。
土豆网拍客在剧组采访了林远。
对于这个话题,他非常严肃的表示。
“真正的刑讯只会比电影里更残酷,其实碍于尺度,这已经非常收敛了。”
对于文化界的指责,他不以为然。
“友邦惊诧论嘛,不是啥新鲜玩意儿。”
“至于说吃反倭饭么。我是怎么吃的?我把他们犯过的罪行,削减了尺度的拍出来。”
“事实上,是我们这边太过于宽松。当年牟敦芾导演甚至因为拍的过于残酷这个离谱的理由,被封杀。”
公知,知识分子中的人又开始跳了出来。
“这是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完全不可取。”
“那场事件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做的是面向未来。”
“应该放下了。”
……
拍摄期间,《色戒》的剪辑版在内地上映了。
再次引爆了话题。
而这次,强度要远超之前。
王佳芝在革命阵营的不修边幅,碰头垢面。
还有在易先生身边的精致优雅从容。
她对易先生的痴迷,以及因为六克拉的钻石就动摇了刺杀的决心。
舆论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陆主流舆论界也开始质疑。
这么拍是不是在丑化革命者形象,从而美化汉奸?
为什么革命者如此狼狈,王佳芝又对易先生如此迷恋?
刻意塑造爱国者愚蠢,汉奸优雅多情?
一时之间舆论滔滔。
电影届则纷纷保持沉默。
大导们也出于各种原因,避谈这个话题。
正在筹备奥运会开幕式的张国师则很庆幸,自己没有去演易先生。
港台方的导演们,自然是支持者居多。
那可是金狮奖啊,开玩笑呢。
李岸导演再次表示,王佳芝的选择象征着“父权制度”的崩溃。
对此,剧组的林远公开开喷。
“李导为了获奖,真的是很努力的在寻找议题啊。在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探讨父权这个话题,真的合适么?”
“也对,毕竟大洋对岸只关心600万的某群体的牺牲,我们这里的牺牲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三问李导,你敢不敢拍一个那600万人反抗父权的故事?”
林远摇头感慨。
跟香蕉人讨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
客观来说,在设置议题冲奖这方面,李岸作为外来户,还真的没有那么擅长。
比如去年,《断背山》拿下了金狮,大家都看好它乘胜拿下200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
结果,输给了《撞车》。
只因当前的版本里,族裔矛盾才是美国最核心的议题。
要突出多种族缓和矛盾,共同融入的话题,《撞车》就更加适合一些。
《断背山》等十几年后版本变化了再拍,妥妥能拿好几个奖。
对于知识界对自己的批评,林远让自己的团队配上字幕,在主页更新了一些纪录片。
还制作了一期历史资料的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