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约定一战(2 / 3)

带着十余骑往汉营去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昨天上午,汉军也遣使到魏军营前约战,司马懿没让人进寨,直接就给拒绝了,再然后才是魏延带着人到寨前骂战。

见陈圭离去一二里,司马懿又命文钦、州泰引三千骑直奔长安。

去问一问败走长安的溃军,昨夜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底,他的心还是微微有些不平静了。

毕竟蜀军一夜破寨,而战局是怎么开展的,怎么结束的,诸葛亮怎么做到的,毌丘俭、令狐愚、夏侯儒这些人,又到底有没有被生擒活捉,他全都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就会带来迷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无从谈起。

甚至于,长安到底还在不在大魏手里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虽然诸葛亮先是夜战攻破坚垒,又是奋进攻下长安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但昨天的他同样认为,诸葛亮连夜攻垒的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自入关中以来日行三十里,稳扎稳打。

又因为蜀军前日来到大魏芦苇荡东这座坚垒时,同样只行了三十里,同样没有直接进攻,而是休息了一夜才来挑战。

谁又能想到,他在中午才拔军离开,又跋涉四十余里才到毌丘俭那座沣水营,之后竟还有余力发动强攻?

至于蜀军能一夜拔寨,司马懿更是想都没想过这个可能。

司马懿与诸将率百余骑率先回到了后方,而后便是下令,准备拔军事宜。

四万余人的营垒,又分为南北两寨,加上从蜀军营垒缴获的几千石粮食,总共有粮三万余石。

按后世的计量单位,就是一千多吨。

而大魏大部分的辎重车与运粮船,甚至是运粮的役夫徒隶全都在东方,准备下一次粮食转运事宜。

现在仓促之间就要拔营,怎么把营垒中的粮草辎重运回长安,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原来的历史线上,司马懿攻打辽东之所以能赢,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公孙渊把国中粮草全部调集到了辽遂这个前线,结果司马懿攻敌所必救,直掏国都襄平,导致公孙渊军队弃粮而走,最后回到襄平吃存粮。

那座襄平城,到最后也不是被司马懿强攻拿下的,而是公孙渊粮草乏绝,请降不成,最后仓皇弃城而逃。

如今的司马懿,被汉军直掏后方,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渭水下游还被汉军控制,十几艘船没法带走,只能付之一炬,以使其不为汉军所用。

这就导致运力更加紧缺。

最笨的办法,就是让寨中四万余人继续吃,把粮食消耗大半,之后再轻装回长安。

可这么一来,说不定长安都被蜀军夺下了。

这个笨办法不能用,就只剩一个办法:日行十余里,依靠人力慢慢把粮食向东转移。

至于直接烧粮而走,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司马懿是不愿意做的。

关东大旱,诸水断漕,大魏在关中的粮草也变得紧缺无比,而这一仗打到现在,说不得就是看谁的粮草能支撑到最后。

一个时辰后,派往长安的三千骑回到了营垒。

蜀军的骑兵,在数量上已经不比大魏骑兵少了,虽不如大魏骑兵精锐,但司马懿俨然不愿把骑兵消耗在这种无意义的会战上。

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在大魏诸多有识之士看来,这些叛降蜀寇的羌骑匈骑,没有经过训练与磨合,纵使蜀寇有赵云这种精通骑战的老将,也不可期待这些不堪大用的游骑在战场上用出什么步骑协同的战术来。

而小型的遭遇战、后勤战,反倒是这些游骑的强项,不需要太高的组织度就能实现。

所以,与其让大魏的精骑与蜀寇的胡骑无意义地对拼消耗,不如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在正面战场上见真招。

随着三千余骑一并归来的夏侯儒,来到中军大帐后,便如倒豆子一般把昨夜发生之事与营中诸将校一一道来。

诸将无不惊愕。

“两三个时辰,便能组装出三十多架井阑?”

“最后连冲车都做出来了?”

“夏侯护军,该不会是你们为了推卸失守之责,故意合伙诓骗我们吧?”

夏侯儒被问得有些气恼,横眉相对:

“你这是何意?!营垒中上万口人,待你们回到长安随便找个人一问便知真假,我在此诓骗你们,于大局何加焉?!”

“夏侯护军,俺…俺不是这个意思,俺也知道你不会骗俺们,可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

“是啊护军,寨周树林尽毁,诸葛亮哪来造井阑的木材?那么大的木头,靠辎重车运来?

“再者…常理来讲,纵使材料全部准备妥当齐全,组装一台井阑也得半天吧?他这速度…未免也太快了些。”

帐中叽叽喳喳,议论不止。

然而吊诡的是,相较于刚刚得知营垒失陷之时的惶恐惊疑,在得知蜀军是突然祭出攻城器械打下那座营垒之后,不少将校心中竟为之稍安。

虽然蜀军攻垒死伤的人数会因攻城器械的出现减少许多,但至少说明,蜀军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天兵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