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1 / 3)

第80章第八十章

乾隆十年又不是一个好年景。

夏天直隶一带旱情严重,粮食歉收。

这时候就体现出京张铁路的好处了,从各地迅速调拨粮食过去,速度快不说,成本也大大降低。

总体粮价没怎么波动,百姓们也很安心。

乾隆今年五月就下旨,决定秋天要带着太后巡行木兰,他还要去多伦诺尔召见蒙古王公。

这回谁拦着也没用,从京城到张家口坐火车,不影响百姓秋收,也不需要沿路官员招待。花不了多少钱。

官员们也知道,皇上今年铁了心要出巡,召见蒙古王公也确实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就没人吭声。

而且今年春天鄂尔泰病故,首席军机换成了张廷玉,老爷子现在满脑子都是安安稳稳混过这两年,保住自己的配享太庙的荣耀。根本不敢得罪乾隆。他很清楚,要不是现在没有德高望重的满臣,绝对轮不上自己做首席军机。乾隆确实是一时半会找不出能做首席军机的满臣。他想过让海望上,但海望这两年身体也不行了,而且这人就是鄂尔泰死忠,让他当首席军机,朝局不会有任何变化。

尹继善、舒赫德虽得重用,但尹继善在川陕搞改革,一时半会走不开,舒赫德现在不好提拔的太快,免得永琏登基后,后族势力太大。乾隆就指望小舅子傅恒了,安排他以工部侍郎的身份进军机处行走。过两年张廷玉致仕,就让傅恒做首席军机。

至于乾隆一开始很看好的讷亲,乾隆也让他进了军机处,只是不让他在京城带着,隔三差五派他去当钦差大臣。

这次乾隆出巡,说什么也要带上永琏。总得带着儿子跟蒙古王公熟悉熟悉。永琏现在上午去制造局,下午就回圆明园练习骑射和火铳。永璜也会从翻书房过来,加上永璋、弘瞻、永壁,大家一起临时抱佛脚。永璋身体还是有些瘦弱,弓马骑射不太行。还好现在的燧发枪不需要太大力气,小少年倒是用的很熟练。

弘瞻、永壁和永琏的骑射水平不相上下。永琏完全忽略自己比他们年长这件事,只要有人和自己水平差不多就行。

永璜是几人中骑射最娴熟的,不枉他领了差事还是每日练习。天气很热,大家练习一会儿就坐在旁边的游廊下休息说话。弘瞻好奇永琏最近在制造局当差的感受,永琏不由叹气,“以为制造局顶多是些技术上的事儿,实则不然。扯皮纠纷也不少,我这几天净给他们断官司了。”

匠人之间的分歧看似是技术上的,其实是利益相关。每一个零件更新迭代,都会引起一次矛盾。上一代零件的设计者,不愿意自己的东西被取代,就给新的东西挑毛病。

还有很多零件设计出来,看似好用,但因为要用到比较稀有的矿石,不能量产。制造局需要计算成本。

这些杂事非常多,海望虽然掌管造办处多年,但在雍正朝,造办处还只是给皇家做器物。机器相关他也是现学,老人家年纪在这,学习的能力有限,很多事儿就想拖着。

永琏刚到,制造局那些匠人们就都围上来,很多事儿都积压了一两年没断清楚。

永璜道:“制造局现在是个大衙门了,去年一年的税收十分可观,越是有利可图的地方,麻烦就越多。”

永琏笑道:“大哥这话说的极是。”

“我们翻书房就没什么纠纷,"永璜笑道:“只是大家太懒散了,办事需要人催着。”

永璋在旁听着俩哥哥说话,他想了想,“我以后想和大哥一样,去翻书房这样的衙门当差。哥哥们觉得我应该去哪儿?”永璋身体不好,性子也软,差事最好清闲一些。永璜就说:“要不去修书处吧?″

永璋道:“可是我对诗书并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平庸,没什么特长。

永琏说:“来《国朝新闻》吧,高晋被调去地方上了,现在负责采访的官员过两年也要调走,三弟不如来历练历练?”永琏还有个想法,就是把采访的范围扩大,不止采访读书人,也采访一些匠人和武将。尤其是采访工匠们,算是一种技术交流。永璋闻言,立即高兴地说好,连连跟永琏道谢。永琏笑:“这有什么谢的,《国朝新闻》编辑组可没什么肥差。”其实应该是有很多可以钻空子捞钱的地方,但弘晓叔管得很严,永琏担心的事儿一直没出现。

殊不知这其中不仅有弘晓的功劳,更主要的原因是乾隆经常亲自过问。他一直关注《国朝新闻》不仅是因为这是永琏的心血,二是因为他渐渐意识到报纸的重要性。从前朝廷里很多政令是到不了民间的,朝廷年年免税,下面官员照样收税,然后进了自己的荷包。

百姓们最后都怪到朝廷头上,丰年还好,灾年就容易闹事。但《国朝新闻》这两年经常会刊登一些关于轻徭薄赋的文章连环画,或者是他用诗词的方式写出来,藏在各种特角旮旯里,让百姓知道朝廷减免赋税。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百姓都看到,但一个村只要有一个人看到,官府再想横征暴敛,百姓们就不会被哄骗。

与此同时,也有弊端,那就是官民之间的矛盾变多了。讷亲这两年去做钦差,查的都是类似的案子。这种事多了,就显得朝廷不太平。很多官员想说要不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