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2 / 3)

不去东巡的好处。

今年灾情如此严重,他一再说要自省,还打算写罪己诏来着,这下好了,百姓们都说他是仁主,他也不用表现的那么愧疚了。永璜接到圣旨,呆愣片刻,永琏还爵有些对不住大哥,没和他提前商量,就把他拉上了。

永璜一点都没生气,反而很高兴,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件功劳,弟弟有这种事还带上自己,自己当然高兴了。

他就积极地准备起出巡的流程,祭祀需要祭文,永璜负责翻书房,之前还翻译过祭文,现在这些祭文都要稍作修改。太后本来也没有很想去拜祭祖陵,从北京到盛京这一路上也没什么好景致,每天还要坐那么长时间的马车,听说按照计划来回要四个月,想想就累得慌听说皇上不去了,两个孙儿去。太后又不免担心起来,永璜好歹还随驾去过木兰围场,永琏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泰陵。让这兄弟俩去盛京,万一路上出仁么差池可怎么办?

永琏就来劝皇玛嬷,“我和大哥已经不是小孩儿了,还有舅舅们跟随,不会出什么事儿的。”

乾隆特地派傅谦、傅文带几十名侍卫保护永璜、永琏。并下旨让沿途官员照顾两位皇子,不必隆重招待,但必须要保证两位皇子的安全和健康。太后道:“今夏天气炎热,听说直隶一带有不少流民,哀家担心你们被吓着。”

永琏道:“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有流民就去安抚他们。”这也是官员们不希望御驾东巡的原因之一,万一流民冲撞了御驾,他们的脑袋都保不住。

可今年的灾情正好在华北一带,要想让流民彻底消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闹不好容易引起民变。

太后闻言,忙嘱咐永琏,“朝上的事情你不必管,你们只管祭祀祖陵。”永琏应了一声,“我们能顺顺利利的完成祭祀已经很不错了,哪儿有本事管其他的事儿。"他说着厥嘴,“汗阿玛还给我们安排了一名翰林师父,让我们路上也不能落下功课。”

太后无奈,“马车上摇晃颠簸,哪儿能读的进书?你汗阿玛也太严格了止匕〃

“就是!"永琏说着压低声音,“等我们回来汗阿玛考校功课的时候,您替我们说几句好话。”

太后笑起来,在他脑门上点了点,“你这猴儿。哀家才不帮你们!”哄好皇玛嬷,永璜、永琏还要安抚皇后,皇后担心,但她不敢表现出来。听乾隆说是永琏主动请缨,就忍不住说他胆子大。永琏就安抚额娘,他们已经到了要给汗阿玛分忧的年纪,当年汗阿玛十三四岁,也已经帮着皇玛法办事了。

因为只是两位皇子代行祭祀,省下许多流程,本来到了热河等地还需要奏乐迎驾,现在都给取消了。

原本四个月的行程,直接缩短到了两个月。很多蒙古王公本来想在途中觐见,现在也都不用来了。永璜、永琏七月二十启程,按照礼制,乾隆是不能亲自去送的。但他实在不放心,到启程当天,还是换了便服,骑马去送俩儿子。永璜、永琏他们坐在马车里,外面还有送行的官员。他俩都没注意到不远处的汗阿玛和五叔。

直到马车走远,乾隆才收回目光。弘昼见他神情怅然,就说:“皇兄放心,路上那么多人照顾,肯定安全。再说永璜也不小了,明年就要成婚的人了,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乾隆叹了口气,“朕倒不担心永璜,是永琏那小子不让人省心。”“永琏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俩舅舅在,还能让他出事?"弘昼觉得四哥就是关心则乱。

“时间过得真快,永琏都能出去办差了。"乾隆调转马头往回走。弘昼想了想,太子长大了,容易遭到皇上忌惮。他就笑道:“永琏也只能办点简单的差事,真让他跟朝中那些老油条周旋,恐怕还有些难为他。”乾隆深以为然,“那是,“这小子虽然在用人上有几分天赋,但经常当甩手掌柜,要不是自己帮他盯着,早有人钻空子了。永璜、永琏基本是坐半天马车,骑半天马。兄弟俩还专门去铁路施工现场看了看,现在天气没那么热了,已经陆陆续续复工。

永琏亲自看了民夫们吃的东西,虽然只是馒头和大锅菜,但量大管饱,也还算干净。

听民夫说,傅恒每天都会来现场看看。

“那位傅大人长得可斯文了,听说是皇后的弟弟呢。人家一点架子都没有,若中午赶不回去,就蹲在这路边和我们一起吃饭。”“有时候他晚上才过来,带人检查当天铺设的轨道,若有问题,第二天及时修整。”

几个民夫说着,突然发现这两位小公子身后站着的青年和那位傅大人有几分相似,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永琏忙让民夫们继续忙,和永璜上了马车。兄弟俩一直是坐同一辆马车的,乾隆给他们安排的翰林师父每天给他们讲一篇文章。晚上到了驿馆行宫,兄弟俩会把这文章再读几遍,练两页大字再去洗漱。

除了乾隆安排的功课,永琏还会把沿路见闻记下来,回京后也要呈给乾隆看的。

因为康熙经常出巡,沿路行宫很多,之前听说乾隆要带着太后东巡,这些行宫都被修缮过。

永璜、永琏住到行宫后,当地官员会来拜见。一般只是寒暄几句,但有一回永璜不在,是傅文陪着永琏见当地官员。这人立刻说起自己祖上和富察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