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2 / 3)

。乾隆想想汗阿玛这人有时候确实不怎么在乎礼法,用汗阿玛的话说是方便法门。

他只好答应下来。

因为这是大清第一条铁路,乾隆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哈达哈总负责,还时常派钦差去监督进度。

他一般派去的都是身边的亲信侍卫,这些人和哈达哈都有些交情,发现问题也不敢说。正好乾隆八年,讷亲回京述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推行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看各地的推行效果。

乾隆于是时不时让讷亲去监督工部修建铁路。讷亲这人出身高,又恃才傲物,谁的面子都不给。去铁路上一看,发现不少问题。

朝廷拨了几十万两银子,一是要用好材料,二是要给雇佣的民夫们发工钱,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粮食。

结果讷亲到铁路边一看,很多民夫只能分到半个馒头,想吃口菜,还需要掏钱买。

从动工到现在也有半年多了,却还没修到四分之一,问就是冬天不好修,既然如此,工部为何夸下海口,说明年就能通车?讷亲于是把负责此事的官员从上到下弹劾了一遍。乾隆大怒,让刑部彻查,哈达哈也因为办事不利被乾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臭骂一顿。

哈达哈这人倒是没贪,就是太懒,对这件事不上心。乾隆就想派个勤奋负责的人去管铁路件事,讷亲不行,他只能做监察工作,不能管事。

傅清等人又都有重要差事,乾隆把最近提拔起来的人想了一遍,想到一个很适合的人选一一傅恒

傅恒乾隆五年的时候和他两个哥哥一起做了蓝翎侍卫,去年升任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总管圆明园事务。

乾隆对这个小舅子很满意,不愧是他和皇后一手培养起来的,做事勤勉认真,细心周到,也不像讷亲一样仗着家世和能力恃才傲物,下面人也都很服他。乾隆召见傅恒,询问他对铁路事务的看法,因为小明瑞在家经常念叨铁路和蒸汽机,傅恒对这件事便比较上心,对答如流,甚至对铺设铁路要用的材料成本都了如指掌。

乾隆于是任命傅恒为工部侍郎,负责铁路司事务。永琏记得历史上傅恒是从总管内务府大臣升户部侍郎,现在怎么跑工部去了?

这样也好,现在工部越来越重要,是该好好整顿一番。自从傅恒去了工部,下面那些混日子的官吏叫苦不迭,别看这位小国舅年轻,人也和气,但他对工作的要求也很高。有个这么卷的领导,下面人很难摆烂。

无论是铺设铁路的速度还是修建河道工程的速度都加快了。然而到了乾隆八年夏天,直隶一带遭遇高温干早,很多工程都被迫停工。一开始傅恒还是不想停工的,但当他到工地上巡视一圈,看到许多民夫中暑倒地,立刻下令停工,并给这些民夫发放冰水和解暑的凉茶。永琏听说街上中暑的人非常多,就和皇后商量,宫里出点钱,给百姓们提供冰水和解暑的成药。

皇后就自掏腰包让内务府准备冰水和藿香正气丸,到时候就放在惠民食堂,百姓免费领取。

贵妃,娴妃得知此事后,也都纷纷出钱,这种事肯定不能少了太后她老人家。与其拿这钱去供神佛,不如直接布施给百姓。从端午开始,到七月初七,惠民食堂一直有免费的冰水、凉茶和藿香正气丸。

《国朝新闻》上也刊登了一些防暑小贴士。原本送到京城要制造火器和火药的硝石,现在也分出一部分制冰。供应各衙门。冰块若有剩余,则卖给百姓们。

这还只是城市内,农村受到的影响更大。老天爷不下雨,眼看着收成要受影响,河道都干了,蒸汽抽水机作用有限。就在这种时候,直隶衙门几名负责看管蒸汽机的衙役把蒸汽抽水机上的锅炉拆下来,进行改装,改成一台打井机。

经过试验后,他们就把剩下几台抽水机也改装了,然后去帮百姓们打井。直隶总督高斌得知此事后,立刻上报乾隆,乾隆大喜,邸报通知山东、河南等省,能打井的就抓紧时间打井,以免造成水比粮贵的现象。又过几天,河南巡抚上报,有台打井机报废了,就有工匠将其修理改装成了一辆运货车。

据河南巡抚说,这辆运货车速度比马车快,就是天气太热,容易着火,车夫离锅炉太近,也很容易中暑。

目前只能晚上运送货物,现在主要是运冰运粮。自从造办处造出火车后,永琏就让他们研究能在地上跑的蒸汽车。造办处那边人手不够,进展稍显缓慢。

谁能想到第一台蒸汽车先在民间出现了。

乾隆立刻让改良出蒸汽车的人进京,他要亲自召见,顺便和造办处的人交流学习。

乾隆计划七月东巡,永璜、永琏也要跟着去。先帝一朝没有东巡过,沿路行宫都需重新修缮。又赶上这大热天,民夫叫苦不迭。

李卫得知直隶很多地方的民夫因为抢修道路中暑而亡,立刻上奏,请求乾隆延期出巡。

之前就有人反对过,乾隆没答应,还不断让礼部修订祭祀礼仪。但李卫这次话说得很重,为了祭祀祖陵累死这么多百姓,给各地增加这么多负担,祖宗能安心吗?

乾隆大怒,一瞬间竞然后悔提拔李卫进军机处。他祭祀祖陵不也是为了让祖宗保佑大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吗?他又不是带着太后去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