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1 / 3)

第67章第六十七章

就在永琏和造办处的匠人们集思广益制造蒸汽犁的时候,乾隆给永璜安排了一项差事,让他进翻书房行走。

以前负责翻书房的是舒赫德。舒赫德精通满汉蒙文,干这活儿专业对口。但他本人现任兵部右侍郎,又要给尚书房皇子们教汉懵双语,忙得不可开交。乾隆就把翻书房的差事交给德通办理。

乾隆让永璜和德通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大阿哥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少年啊!

但永璜目前只是翻书房行走,类似于实习,不拿主意。永璜很惶恐,他毫无准备,对翻书房的工作一窍不通。永琏就鼓励他,“不熟悉才要学习呢,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汗阿玛刚当皇帝那会儿,也并非运筹帷幄。"他说着就压低声音,“听说汗阿玛刚登基时,连部院大臣都认不全。”

永璜:““虽然自己被安慰到了,但能不能不要拿汗阿玛举例啊!“你有什么不懂的还能请教舒师父。"永琏道。永璜想了想,他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舒赫德,请教问题确实很方便。“汗阿玛为何突然就给我安排差事了?"永璜想不明白。“当然是因为大哥在尚书房表现好啊!"永琏太为大哥高兴了,大哥有点腼腆,但做事很仔细,就适合做修书校对的工作。他就对着永璜一通吹捧,永璜终于有了点自信。打算抓住这个机会,这是他迈入朝堂的第一步,如果这件事没办好,日后汗阿玛就不会给他安排更重要的差事了。

乾隆给永璜安排差事,是希望让永琏有点危机感。但这小子就替他大哥激动了两天,很快恢复以往的状态。《国朝新闻》已然步入正轨,大部分时候都是弘晓盯着,偶尔乾隆还要检查下各地报纸。

永琏就是个甩手掌柜,一个月过问不了几次。乾隆心说等下面出乱子你小子就该着急了,但弘晓对此事很上心,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经常过问,从宫里的编辑组到各地报房,都没人闹幺蛾子。现在也不是每月都刊登御制诗了,偶尔会刊登一些王公大臣的作品。有些是编辑组约稿,有些则是本人主动来投稿。刊登诗词可没有稿费,大家纯属为了展现一下诗才。而连载小说话本却是有丰厚稿费的,最近正在连载的是一本《西游记续传》,作者署名"南星”。

这故事天马行空,写了师徒四人成佛后在人间惩恶扬善的故事。文笔通俗易懂,还带点诙谐幽默。酸腐文人看不上这样的作品,稍微认识些字的底层小吏却很喜欢,还有茶馆的说书先生给不认识字的百姓们讲这个故事一些文化底蕴不够深的满人也喜欢这个故事,据明瑞说,他阿玛天天等的抓心挠肝,为了提前看下回内容,还给怡亲王送了一坛酒。永琏笑道:“这个南星不到交稿截止时间是不会把稿件送到编辑组的,送再多酒,怡王叔也没法给四舅舅看啊!”

“是啊,我阿玛失望而归,赌气说大不了自己写一本,比这个什么南星写得好。"明瑞道。

永琏举双手支持,大家都参与到《西游记》同人文的创作中来吧!这两年《国朝新闻》的销量是不断上升的,尤其去年刊登了接种牛痘的采访和文章后,许多百姓想知道牛痘接种是否靠谱,特地买了那两期报纸。各地报房加印多次仍然不够,还有穷秀才自己买了报纸将接种牛痘的方法讲给不认字的百姓。

有些府县会统一组织百姓接种牛痘,偏远的村子就只能自己找奶牛。虽然也有那么几家接种失败,或者造成伤口感染的,但大多数人都根据报纸上的讲解,成功给自家孩子接种了牛痘。报纸在牛痘的普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湖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信息闭塞,被土司控制的苗民们去年还在战乱之中,错过了这个消息。就算有人知道牛痘的好,若他们的土司对抗朝廷,也会阻止他们接种牛痘。苗民内部又乱起来,有小土司受不了大土司压迫归降朝廷,朝廷立刻安排人给寨中的小孩子们接种牛痘,还给他们送了新式织布机。其他土司听说后,也有不少跟着归降。但大土司们是不会为这点利益就和朝廷低头的,底层百姓的死活和他们没关系,反正他们不想给朝廷交税。不想给朝廷交税的还有江南那些士绅们,先帝朝就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但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

毕竞没有土地的百姓很多,还是要依附他们这些地主。但随着金陵。苏州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江南制造总局也在不断招工,有些百姓选择进城去工厂做工,而且这差事男女都能干,两份收入足够养活家里人。

只有离纺织工厂比较近的地主隐隐感觉到了几分不安,更多地主仍沉浸在坐拥粮田的优越感中。

鑫记开到了江南,江南富商就喜欢私人订制,这才能彰显他们的财富和品味,有人为了做一副眼镜花几百两。

还有那高压锅,富商们也是争相购买,很多酒楼为了展示自家财大气粗,换了新厨具,把灶台设在进门处,卤肉香味弥漫在空气里,客人都被香味和新锅吸引进来。

潘振承带着商船北上,途经金陵、苏州等地,发现许多在英吉利都十分少见的东西,在这里已经十分盛行了。

他还听说,今年直隶出现了一种蒸汽抽水机,灌溉农田非常方便。目前只有直隶近水楼台用上了。

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