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2 / 3)

永琏记得历史上傅恒是乾隆五年到御前做侍卫的,那这两年确实是最后读书的两年了。

这种事才不用小舅舅亲自去,富察家随便派个管事去就是了。快到永琏学画、永璜学洋文的时辰,俩孩子就往尚书房去。永琏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学素描,传教士们也会给他讲一些西方艺术史。这是永琏要求的,借着这个内容,他可以问出一些西方的历史。永璜学英文,则更关注英吉利的历史和文学,有传教士给他送了本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永璜现在的英文水平,读起来还有点费劲,只大概知道这故事的主角是个王子。

乾隆很想知道那本《哈姆雷特》的内容,可惜他的英文更差,只好让宫中翻译处的人来给他讲。

知道全部内容后,乾隆对英吉利的文学很不屑,这个哈姆雷特也不是很优秀嘛。

他听说莎士比亚很有名,又让人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给他听。乾隆听完就叮嘱永璜身边的太监,一旦传教士给大阿哥送这本书,立刻来向他汇报。

读了这种故事,容易生出叛逆的心思。乾隆可不希望自己的乖儿子变成罗密欧。

翻过年永璜就十一岁了,乾隆还真考虑起永璜的婚事。永璜的情况比较特别,要早点考虑。

作为大阿哥,福晋出身不能太差,但最好没什么实权,以免日后挑唆永璜夺嫡。

乾隆甚至在想,要不给永璜安排个蒙古的福晋得了。这种事还得和皇后商量,皇后很心疼永璜这孩子,觉得娶个蒙古的福晋委屈了他,倒不是说蒙古福晋不好,就是蒙古福晋的娘家看似高贵,其实在朝中说不上话,再加上永璜生母早逝,富察家又是内务府的人,永璜以后想在朝中立足,连个能帮衬的人都没有。

她就说这件事先不急,等她细细打听着。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永璜都快十一岁了。"乾隆叹道:“咱们钮伦翻过年也八岁了。明年朕打算让科尔沁那边选几个年龄合适的小台吉到京城来,留在宫中教养,从中给钮伦选个合适的额驸。”这事儿前两年乾隆就和皇后商量过,大清公主要抚蒙,这是公主的责任,但他又舍不得女儿受苦,索性让蒙古到京城来当差。但皇后之前只以为是给额驸在京城安排个差事,这怎么还要早早接到京城教养,还要接几个,从中挑选。

“科尔沁那边能答应吗?“皇后印象里,科尔沁蒙古还是有些地位的,那些札萨克一个比一个牛。

乾隆哼了声,“他们不敢有什么意见,能尚公主是他们的荣幸。”时代变了,通过几代联姻,现在科尔沁和爱新觉罗家绑得十分紧密,许多科尔沁亲王身上都留着爱新觉罗的血脉,他们哪儿还会有异心?别说科尔沁,连喀尔喀现在都很老实。

“明年就考虑这事儿,是不是太早了?“皇后迟疑。“不早,咱们钮伦知书识礼、才学过人,额驸总不能是睁眼瞎吧?"乾隆道:“早点接到京城,让他们学学诗书,以后小两口才能有共同语言。”皇后…”

皇后一边觉得这样不妥,一边又为女儿高兴。乾隆见皇后不说话,就道:“这件事你不必操心,朕给钮伦选额驸,一定选个她满意的。”

皇后只好答应下来,“皇上费心了。”

“永琏的福晋你也不用操心,"乾隆道:“让朕慢慢挑。”永琏的福晋就是太子妃,也是未来的皇后,当然要仔细挑选。皇后…”

不能参谋儿女的婚事,这让皇后心里有些失落,不过想到皇上对永璜和钮伦的上心程度,她又安慰自己,皇上选的肯定比自己选的好。钮伦还不知道,汗阿玛正给自己安排童养婿,小姑娘每日学诗,偶尔和六叔三弟一起玩儿,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皇后让纯嫔经常带着孩子到长春宫或者寿康宫坐坐,换个用膳的环境。纯嫔不懂这其中的缘故,但皇后的吩咐,她只能照做。然后她就发现,小永璋到了新环境,胃口好了不少,自己很快学会了用筷子。短短一个冬天,小家伙胖了一圈,纯嫔高兴得不得了,跟皇后娘娘道谢。皇后这才告诉她,是永琏的主意。

纯嫔有些惊讶,“难为二阿哥一个孩子,竞懂得这么多。”“其实这道理也简单,就像有些孩子容易受惊,给他换个房间,或者换床被褥,说不定就好了。"皇后道。

“臣妾记下了。上回二阿哥说不要强迫永璋吃东西,当时臣妾还不太明白,现在想来,因为到了寿康宫,他偶尔挑食,太后也不会说他,永璋反而愿意乖乖吃饭。"纯嫔又有些愧疚,连二阿哥都明代的道理,自己之前竞不知道,让永璋对吃饭产生了厌烦情绪:“都怪臣妾无知。”“这有什么,第一次当额娘,没经验很正常的。"皇后笑道:“别说你了,就是本宫有了两个孩子,在这方面也没有多少经验。”纯嫔不知如何感谢二阿哥,就在乾隆跟前说起这件事,夸了永琏一番。乾隆道:“这道理你这个做额娘的早该想到才是,还有永璋身边的嬷嬷,都是做什么的?还让永琏为了这件事费心?要是永琏那日不放假,没和永璋玩儿,怕是现在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纯嫔只能老实听训。

乾隆把永璋抱起来,“你二哥前儿还关心你来着,知道你不爱吃鸡蛋,专门命御膳房制作一种点心,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