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同样主题的讨论也在进行。
“小钢,试一试吧?你还是有希望的。”
冯小钢有些心动,这可是奥运会啊,哪个导演没有在世界舞台上组织大秀的野心?
只不过自己和网络热炒的几位成名导演比,实在是有些相形见绌。
他的电影还是纯商业片居多,讲究的是叙事结构和节奏,相对来讲在艺术性和美学设计上涉猎较少。
奥运会这样的舞台,要真是比拼文化和艺术设计,他还真有些露怯。
只不过周军不希望他往后缩,《塘山大地震》已经失手了,他心中不好的预感更甚。
如果路宽真的报名参加开幕式方案设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最后入选。
不然自己这段时间想尽心思,用尽诡计针对他的布局都会一触即溃。
一个最后可能做到奥运会总导演、副导演的艺术家,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形象。
出于面上舆论维稳的需要,是不允许任何意外和波折出现在他身上的。
王大军笑道:“周总都这么说了,小钢你就试试,重在参与嘛,横竖是个露脸的机会。”
“对啊,我们的优势就是群众基础,谁有我们小钢这么多年贺岁片积累下来的观众多啊?”
“而且就跟明星讲咖位一样,你跟李安、张一谋这些人同台竞技,无论是输是赢,咖位首先就是平齐的!”
王小磊这两句话说到裤子的心趴上了,后者龇牙直笑。
周军一锤定音:“那就先这么定,尽快组建团队和报送材料吧!”
他当然知道裤子这样的商业片导演在这种大型活动中的弱势,但有他参与就能获知更多一手消息,便于他针对路宽下绊子。
有人在作恶,有人在做事。
醉心于《塘山大地震》前期准备工作的路宽,正带韩山平和姚建国在北影厂视察进度。
姚建国是塘山方面电影项目工作处负责人,专门负责对接问界方面的各项工作要求,予以协同配合。
这几日路宽和上个月参加的柏林影展的评审会主席罗兰沟通过,他是《后天》、《2012》等灾难片的专家,在特效技术上非常有发言权。
从成本和画面表现考虑,《塘山大地震》的特效手段主要分为两块。
第一种,是像《2012》那样的cg方式。
纯cg的优势,首先在于便于还原历史原貌,在真实场景的搭建还原度不够或者有技术难度的情况下,必须使用cg。
其次是便于随时调整优化,不像真实场景的搭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做出来就尾大难掉。
但纯cg的劣势也有很多,比如制作周期长,在高帧数相机下的瑕疵会比较多,即使是当今世界最好的特效技术也不能免俗。
第二种是cg加模型的搭配,优势就是比纯cg更加真实,但搭建模型的成本较高。
为影片质量考虑,路老板最终选择了这个方案。
在《大地震》中,除了70年代塘山的几条主要街道场景需要复原外,在塘山实地还有一个影视基地。
cg之外的大型模型场景需要在彼处完成。
今天三人看的主要是小型模型的前期赶工情况。
北影厂摄影棚里,补天映画的谢宁亲自领着他们参观。
“现在主要赶工的就是两个场景,路导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剧本完成之前就做出来。”
“一个是大地震之前整个塘山的街景和全貌,另外一个就是震后的场景。”
“因为这两个场景跟剧本关系不大,无论怎么写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可以先动工。”
谢宁扶了扶眼镜:“三位领导这边走。”
韩山平有些瞠目结舌地看着补天映画的国际化团队在做一个微缩模型,大概15米x15米左右,细节处精雕细琢,非常逼真。
工作人员在拿着细末颜料枪小心地喷漆做旧,然后交给下一个彩绘师进行细节修补,最后交给杂工安装。
工序少的七八道,多的十几道。
400平见方的摄影棚工作间叮里咣当都是埋头作业的特效人员,看起来非常专业。
姚建国都在心里默默赞叹。
近两年从《异域》开始,国内的大片无论是陈开歌的还是徐可、华艺的,即使关系不大好的也得捏着鼻子来找补天映画做特效。
性价比高啊!
同样的水平在国外收费要贵不止一倍,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韩山平则拿这支团队和中影的华龙数字对比,差距已经有如天堑了。
电影艺术的探索暂且不论,能把补天映画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密集的企业顺利运营起来,没有路宽这样的掌舵者还真是做不到。
要慧眼识人,要狠心投入,要不断地喂项目养技工。
谢宁指着模型介绍:“暂时我们把模型高度做到了两米左右,这样大摇臂升到大概这个角度。”
他走到模型边上比划示意了一番:“到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到屏幕视野里等比例大概五六公里的细节。”
“我们把这部分细节做深做透,再远一些的就通过电脑合成,也就无伤大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