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才会说这么流利的英语,这是李明从小跟哈里森学的。
间谍夫人欢爱过后不疑有他:“是啊,这是我们的杰作,很震撼吧?”
跟着哈里森出海几个月,在海船上见惯了火并和纷争,李明恶向胆边生,抓起间谍夫人手包里的银色小手枪回身射击!
“砰砰砰砰!”
观众们一阵惊呼,这里有一个通过兵兵身后给到杀人者的过肩特写,李明的脸上充斥着狂躁和激情杀人后的后怕。
他开始大口地呕吐,随即逃离了这里。。。
画面风格陡变,从毛刺变成了直接的逆光效果。
懂行的顾长未和昆汀等人都知道,这是人物性格的又一次变化,第二幕的人物成长拉开了序幕。
在从小长在繁华、安全的英美租界的李明心中,一个“祖国”的概念正在觉醒。
他疯了似得逃到自己入住的宾馆,想办法给养老院打去电话。
历史上的英美租界免于了淞沪会战的战火,不过在鬼子偷袭珍珠港后也宣告沦陷。
知道自己不是专业间谍的对手,李明悄然散布了鬼子教授的真实身份,随后坐上了去美国的客船。
淞沪会战爆发,开办养老院的驻美武官有感于战事的频仍,把养老院里的在华外交官亲眷都带回了本土。
这其中就有李明的养母和张漫玉一家。
顾长未知道,既然命途多舛的李明是我们这个新生的国家的代表,那他身边这些人物身份也都是路宽的刻意安排。
他的生父李雪建是洋人买办阶级;
他青梅竹马的情侣张漫玉代表外国资本家阶级;
而街头上偶然认识的公子哥张松文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后代。
这象征了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民族所面对的阶级困境。
而李明通过第二幕在东南亚诸国的游历,心中民族主义的觉醒,恰好对应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顾长未紧皱着眉头,看着屏幕上的李明站在前往北美的客船甲板上,迎着太阳仰头张望,蜂鸟在侧舷掠过。
这是一个站在船舷边的逆光镜头,他的身影被逆光勾勒,面部表情不明。
光线追打在他的侧脸,相比于第一幕的毛刺感,更顿生出一种宿命感和厚重感。
蒋文丽在一边追问原委,可他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他想起了经典的《海上钢琴师》,在决定是否要下船去陆地开启新生活时,主角丹尼伯特曼也有一个类似的逆光镜头。
他想起了《教父》的开头,教父柯里昂在昏暗的室内听着他人的请求,身后有一扇窗户,光线从窗外射进来,形成逆光效果。
他想起了王佳卫的《样年华》,楼道里昏黄的灯光从梁超伟和张漫玉身后洒下,逆光下两人的身姿、旗袍的轮廓等都得以优美地展现。
但和路宽比呢?
和《返老还童》中的把过曝和逆光这种摄影技法,融入到整个人物和隐喻的国家命运中比呢?
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术,可以说进入到了道的层次。
同赵飞当时在片场骤然间听到路宽天才般想法的下意识反应一样,顾长未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中国电影,也许真的要出大师了。
如果说影片开场时,他还在担心《返老还童》会不会跟自己苦心孤诣的处女作《孔雀》竞争金熊。
那此时的顾长未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念想,从一位顶级摄影师的视角,真正地对这部杰作感到心悦诚服。
更关键的是,不但他这样的专业人士能看到电影中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和画面风格。
连身边的蒋文丽都能从普通观众的视角接受和认可这部电影的故事性。
顾长未不知道该怎么在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对这部《返老还童》下定义。
一路游历的李明,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的经历都写进了笔记。
也就是电影开头,张漫玉在病床上给女儿讲的那一本笔记。
李明抵达了美国,和养母相聚,这时候的李明已经逐渐褪去了老态,逆生长的效果凸显,差点让惠英鸿认不出来。
他和张漫玉又一次相遇了。
在这里,国家命运的暗线暂时隐匿,男女主角的感情命运作为明线突显。
昆汀等人对暗线的懵懂,不影响他们作为西方人对于魔幻爱情的解读,第二幕的逆光是在这里给他们“准备”的。
“听说你已经开始跳芭蕾了?”
张漫玉笑容温婉:“是的,我会成为一个舞蹈家,你期待吗?”
“当然。”
不知为何,朝思暮想的青梅竹马站在面前,李明却觉得已经有了隔阂。
他这几年的游历塑造出的人生观以及心中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漫玉资产阶级大小姐的家庭背景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
就这样,李明在美国生活了两年。
他像自己儿时的偶像、记者和飞行员哈里森一样,在北美大陆游历、观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异域的国土,开拓着眼界。
此时的张漫玉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芭蕾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