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1 / 4)

第771章 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

天幕上。

年少削瘦的天子穿着一身藏蓝色大褂,站在御案前持笔书写着。

案前,跪倒一片红色顶戴。

……

穆彰阿,郭佳氏,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满洲镶兰旗人。】

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在词臣上迁转。】

嘉庆十八年1813升礼部右侍郎,此后屡降屡升。】

道光五年1825以漕运总督襄办海运,开始受道光帝注重,召京后署理工部尚书。】

道光七年1827旨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任军机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为首席军机大臣,一直到道光驾崩,他都是道光最信赖的人。】

……

大宋·英宗时期

赵曙看着皇帝与大臣的光影交错。

长叹一口气。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他又想起濮议之事,想起韩琦的站队。

“几朝元老加重臣,都是人中之龙啊。”

“咸丰……也是个倒霉孩子。”

赵曙想着大清的形势。

内忧外患。

此时玩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好吗?

……

道光二十九年,英国人入广州城被挫后,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向国内报告,英国外相巴麦尊指示文翰继续交涉,并发下他本人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

文翰因在广州与强硬的徐广缙无法打交道,便驾船北上,企图在吴淞打开缺口。】

道光三十年四月,文翰到达上海,与两江总督陆建瀛会谈,要求转递巴麦尊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和他本人致耆英照会。】

陆建瀛先是拒绝,但听说英国将派船北上天津直隶,态度立即软了下来。】

咸丰收到陆建瀛的奏折,下旨:命陆建瀛劝文翰南下,有事只许与兼理五口通商事宜的徐广缙交涉。】

同时,他还发给徐广缙一旨,让他“坚明约束”,“折其虚,破其要挟。”】

……

大汉。

“倒是有几分英主气象。”

刘邦笑得散漫随意。

咸丰的策略很简明。

不与这些桀骜不驯的夷人们打交道,让善于制夷的大臣来办理此事。

吕雉则笑得很讽刺。

“坚明约束?”

“这皇帝天真的要命。”

……

巴麦尊的照会指责徐广缙危害中英“和好”关系,并要求在北京进行谈判,“商订其事”。】

这种直接照会京内大臣的告状做法,使咸丰认定英方在行反间计,陷害忠良徐广缙。】

而巴麦尊的照会不发给别人,偏偏发给穆彰阿、耆英,让咸丰对两人发生怀疑。】

同时,文翰给耆英的照会,内中有一段话:

“兹以贵大臣本属贵国大员,熟悉外务事理,众所共知。更念本国前大臣等素与贵大臣频恒札商,极敦谊礼,衷怀欣慰,为此乘机备文,照会贵大臣阅悉。”】

咸丰看后,以耆英所奏用人行政理财诸端,持论过偏,传旨申斥。】

也就在这一时,咸丰以英人梗顽,命林则徐进京,听候简用。】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那句简短的文字。

脸上的表情是哭笑不得。

这种来自敌方的对耆英及其外交政策的赞扬,实实在在是帮倒忙。

“此时朕才理解,前文说的因为翻译问题而大事的说法。”

“确实像反间计啊。”

对于大臣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敌人的夸奖。

……

文翰没有罢休,他派翻译麦华陀前往天津投递文书,当地地方官奉旨予以拒绝,他本人在吴淞的活动也毫无效果,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香港。】

文翰的北上交涉无疾而终,给了咸丰信心。】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1850年12月1日咸丰动手了。】

颁下一道朱谕《罪穆彰阿、耆英诏】

紫禁城为之震动。】

……

天幕上。

伏案狂书的皇帝抬起头。

案上的谕旨长达千言。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那长长的谕旨,轻声念着。

“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

“毋畏难,毋苟安。”

“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诸大端者,直陈勿隐,毋得仍顾师生之谊,援引之恩。”

“守正不阿,靖共尔位。”

“朕实有厚望焉。”

李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积郁胸臆久矣,方能一吐为快。”

“其真情实感确实有少年天子那兴除时弊之气概了。”

“可惜啊……”

长孙无忌也暗叹一声。

时代变了,皇帝。

就算国计大端直陈勿隐又能怎样呢?

它不要时间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