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南京条约》(1 / 4)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点。】

【英军的战略意图是截断中国南北交通,阻止漕运,而漕运在当时正维系着中国的命脉。】

……

大宋·理宗时期

正与真德秀几人商讨徐徐布防黄河南岸的赵昀看着天幕,突然叹气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镇江府,南宋对金军东部防线的重镇,向来被视作东线司令部。

宁宗之时,被委以北伐重任的辛弃疾,镇守镇江时写下这样的句子。

“镇江,北固楼前。”

“这是志士们持戈报国、扫净胡尘的希望之地。”

……

【英军撤离上海再度集结于吴淞口时,清朝上下对英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判断失误,以为将北攻天津。】

【牛鉴还认为江苏战事即将结束,奏请不必由浙江派大臣、军队援苏。当英军的舰队连樯内驶长江时,牛鉴等人才发现自己的失算,连忙火速调兵增援镇江。】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六(1842年7月12日)英军舰队驶至江阴鹅鼻嘴。】

【六月初七(13日)牛鉴带兵万余人到镇江。】

【为了避免战火,牛鉴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企图向英军支付“犒军费”以息干戈。】

【驻防镇江的是京口副都统郭络罗·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

【牛鉴在镇江住了一夜,便将镇江防务全部交给海龄,然后率大军退往南京。】

【六月初八(14日)英军攻占丹徙圌山炮台。】

【六月初九(15日)英轮船两艘率先到达镇江江面,清方立即实施火攻,毫无效果。】

【六月十四(20日),英全军抵达。】

……

季汉。

刘备与孙权下意识的摇头。

看到现在,从虎门、定海、镇海、厦门、乍浦,都到镇江了。

还火攻呢,真就一点战后总结都没有。

“前边几次战役每一次火攻都失败了,还有英夷总是不从正面攻击而是从侧面。”

“这两点是一点也没记住。”

曹操则郁闷的饮了一杯酒。

这话该怎么说呢。

火攻成功想起赤壁,这是污点。

但更难受的是火攻失败……

还不如是污点呢!

……

【六月十五(21日),英军攻城。】

【此次行动主要由英陆军承担,共四个旅六千九百零五人,此外还有数百名海军人员。】

【清军也是海龄率镇江旗兵、青州旗兵约一千六百名防守城内,参赞大臣四川提督齐慎齐慎率援军两千七百名驻守城外。】

……

天幕上。

城墙上的大炮、抬枪及火绳枪火光不断。

弹片在英军中飞溅四射。

刀光在城头泛起。

一名名兵勇被英军刺刀刺伤,随后吐着鲜血捉住英军,抱起来一起跳下城墙去。

城外,英军的炮火猛烈进攻着。

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上城墙。

……

【英军在金山附近未遇抵抗,先后登陆。】

【其第一旅登陆后直扑阳彭山。齐慎等人对英军早存畏惧之心,见英军来攻,“遂下舆换马先奔,众兵大溃,弥山遍谷,向丹阳大路而走。”英军顺利扫清外围清军,镇江城遂成一座孤城。】

【与驻守城外的齐慎的怯懦相反,海龄率领的镇江城内一千六百名八旗兵的顽强抵抗】

【当英军第二旅于镇江城东北登陆后,遭到守军的炮击,但清军的炮火很快就被英军的舰炮打哑了。】

【英军随即用云梯攻城,清兵又与之展开激战。】

【直至城北的城墙被英军炮火轰塌一大段,手持大刀长矛的青州兵仍利用各种有利地形抵抗。】

【进攻西门的英军第一旅最初受阻,只得转攻南门。而配合陆军驶入运河的英海军小船在西门一带遭城墙上的清军火炮、抬炮的轰击,损失惨重,狼狈退出,于是便再次组织由三百名水手组成的船队强行突入,用炸药轰开西门。】

【守城清军随即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最后,西门守军全军覆没,西门被英军攻破。】

……

大明·永乐时期

“英勇,悲壮。”

朱棣依然讨厌这帮子鞑子。

但这不影响他欣赏八旗兵对于英夷入侵时的英勇抵抗。

面对武器装备和兵力配备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夷。

守城官兵舍生忘死,与敌人血战到底。

“他们也在守护这片土地……”

……

【随后,英军又开始猛攻西城门,用炸药炸开后,向城区推进。】

【海龄“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英军在城中决一死战。】

【在镇江保卫战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一直是全军的“军锋”。】

【据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