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
他看着瑟缩的的太监,咬牙切齿道:
“去他府上,把他那些什么三玄四典,佛书宝卷!”
“统统给朕烧了!”
“一本也不许留!”
康熙治不了天幕里的混蛋。
但他可以治那混蛋的祖宗!
“都是些什么臭毛病!”
……
【三月二十七日(5月7日),英军撤出宁波,以少数兵力守镇海、定海、主力驶向长江口。】
【四月初八(5月17日),英军进攻江浙两省海防重镇乍浦。次日英军分三纵队登陆,遭到清军顽强抵抗。】
【佐领隆福率百人守城郊天尊庙,在众寡悬殊、武器低劣的形势下,顽强击退敌人四次进攻。】
【英军以火焚烧,守军在烈火中坚持战斗,大部壮烈牺牲,乍浦遂沦陷。】
【尽管如此,英军在攻占乍浦时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出了厦门、定海和镇海,共有九人毙命,五十五人受伤,为鸦片战争历次战斗的第三位。】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看着天幕里一些清军仅仅凭借房墙以轻兵器作顽强抵抗,击毙英军中的将领等人。
直至该庙被英军的火炮夷为平地。
又看到大多数清军在战斗中逃跑,而乍浦驻防八旗官兵的拼死作战。
最后一出出全家自杀的悲壮行动。
“他们不能逃,也无处逃。”
朱由校不由自主想起满清入关时,大明那些当地反抗的士兵。
他蓦然发觉。
原来满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了。
这里也开始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的家人。
直到此时他才有了一丝真实感受。
大明,真的亡了。
……
【英军在乍浦休整十天后,于四月十九日(5月28日)全部登舰北驶。】
【此时,英国政府从印度调来援军,英国远征军猛增至一万九千人,随即扩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从甬江口进犯长江口。】
【吴淞位于黄浦江入长江处,是上海的门户,也是长江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宝山县城距吴淞口西岸仅两里,面临长江。】
【自道光二十年六月伊里布闻警带兵设防后,吴淞一直是江苏的海防重点。】
【江苏的最高军政长官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直接指挥。】
【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更是坚持住在炮台旁的帐篷里,枕戈待旦。】
【而吴淞的防御体系完全可以与厦门、定海相媲美。】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日(1842年6月8日),英军抵达长江口外的鸡骨礁。这支舰队共有战舰八艘、武装轮船六艘、运输船十四艘,运送陆军约两千人。】
【四月二十八(6月16日)凌晨,英军进攻吴淞。舰队分为主力舰队和轻型舰队,主要攻击方向是吴淞口西岸清军各阵地。】
【中午十二点后,英运输船载运陆军部队在吴淞西岸登陆,随即兵分两路,一路攻陈化成防御的吴淞西岸土塘前线。一路进攻牛鉴防守的宝山县城】
【由于牛鉴已提前撤退,英军不费一弹占领宝山。】
【此战,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二十五人,清军阵亡陈化成以下八十八人】
……
{许多记述鸦片战争的论著,将吴淞之战的失败,归罪于两江总督牛鉴、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的逃跑。}
{这种说法溯源追究是受了《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西纪事》、《夷氛闻记》的影响。}
{这些著作皆称陈化成初战获胜,击沉敌舰,毙伤英军,若不是牛鉴、王志元的逃跑,战斗极有希望获取胜利。}
{这一说法很可能源自牛鉴本人战后“先胜后败”的谎报。}
{因为从战斗的实际经过来考察,清军自始至终处于不利的态势,并不存在获胜之机。}
{以上著作皆称英军正面攻击不利,绕袭由王志元防守的小沙背。}
{英军战前确有从小沙背突破的计划,但因该处泥滩绵长碍于登陆,便放弃了这一方案。}
{《中西纪事》称英军由东炮台登陆向西攻击,更是混淆了地理位置。位于黄浦江东岸的东炮台,与西岸土塘没有陆地连接。}
{不过,牛鉴驻守于宝山县城,战斗打响后,率兵出南门增援陈化成。当行至校场时(距陈化成的指挥位置已经很近了),突遭英舰炮击,“随兵被击毙者十余人”,他立即逃往宝山县城,随后又逃往嘉定。}
{从作战经过来分析,牛鉴临阵脱逃,虽不可能改变土塘前线的战况,但也放弃了督部对敌登陆水兵进行反击的机会。}
{临阵脱逃是板上钉钉了。}
……
大唐。
李世民大约能理解到后人如何宣扬的。
“但,不是说只要人人都是不畏死的君子、忠臣,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实力不会说谎,在具备碾压式打击与优势的对手面前,承认打不过不丢人。”
李世民缓缓起身,背负双手望着天幕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