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我们永远缺失了一部分记忆(2 / 4)

“多事之秋啊……”

乾隆突然感叹一声。

心中的疑惑也被解释了大半。

他知道自己极端自负。

但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错。

恰恰相反,他觉得这是好事。

毕竟他的一举一动都想着要为后世万代树榜样。

所以一贯瞄准那些事关全局的最艰巨、最棘手的问题,主打不给后代子孙留麻烦。

像是《贰臣传》这种调整对明末清初人物评价就属此类。

毕竟这种直接违反祖宗定评的大事,后世子孙没有魄力、没有能力去办,承担此责任非他莫属。

换言之,他信不过后面的皇帝。

“八国联军……武器装备……工业时代……”

乾隆从结果倒推,再结合天幕里的话,基本锁定了自己就是那个“胜负手”

这一步下对了,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八国联军。

但问题是,这一步下不下呢?

乾隆还是在犹豫。

毕竟在他心里,海外诸国的威胁不算最大的。

再看看吧,再看看。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

【江西巡抚海成又报上来了一份跟“文字狱”有关的奏章。】

【江西新昌有个举人叫王锡侯,根据《康熙字典》编了一部新的字典——《字贯》】

【县令认为他擅自修订《康熙字典》属于大逆不道,从而上报。】

【但海成把《字贯》拿过来一看,发现就是一本纯粹的字典。】

【他给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说王锡侯只能算是“狂妄”,还算不上大逆不道,因此建议革去王锡侯的举人头衔,然后审理。】

【同时,他还将《字贯》一并上呈。】

……

天幕上。

白发苍苍的老皇帝戴着眼镜。

他披着明黄褂子,盘腿坐在暖炕上,就着案几上的灯火,一字一句翻阅手里的书籍。

一本本同样封皮的书籍散落在他身边。

……

【《字贯》总共有四十本,厚厚的一摞,全是枯燥乏味的文字注释。】

【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乾隆在日理万机下,竟然真的打开仔细查阅,看看里边有没有违禁用语。】

【他先读完序文,内容与海成奏章介绍的一样,后边就是字典正文,没什么可看的了。】

【但在字典正文和序言之间,夹了一篇“凡例”】

【这是所有字典都会有的,相当于查阅说明,是纯技术性的东西,告诉读者这个字典有多少部、字词按照什么规则排列等。】

【海成审查的时候直接跳过去没看了。】

【但乾隆连这页也不放过,仔细读了,果然找出了问题。】

……

天幕上。

乾隆直勾勾的盯着书籍中的几字。

『玄烨』『胤禛』『弘历』

……

北齐·文宣时期

高洋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又看了一遍,反应过来了……

他嘴角抽搐着,语气莫名道:

“不是吧……”

“这也行?”

“你有病吧?”

“吃饱了撑的吧!”

李祖娥不明所以。

高洋将手中的牛乳一饮而尽,抹了抹嘴给李祖娥讲解着。

……

【在这份“凡例”中,王锡侯告诉读者,由于本朝皇帝的名字分别是“玄烨”“胤禛”“弘历”,所以遇到这些字都需要“避讳”,少写一笔或者改成读音、字形类似的字。】

【读者在本书中看到类似的不通顺的地方,需要自己加以注意。】

【就是这么一条说明,王锡侯在提醒读者要避讳的时候,把玄烨、弘历等字正常写了一遍,自身却没有“避讳”。】

【乾隆勃然大怒,立刻批示将王锡侯押送进京,交刑部严审治罪。】

【同时下明旨严厉斥责海成玩忽职守,又下令将海成革职、交部议罪。】

【审议的结果,刑部建议将王锡侯凌迟处死,家产没收,几个儿子统统处斩,其他近亲属各自处以重刑。海成斩首。】

【乾隆下令“宽大处理”,王锡侯凌迟处死改为斩首,几个儿子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近亲属免罪。海成斩立决改斩监候。】

……

曹魏·(魏国统一时间线)

曹操擦了擦嘴角的酒渍,又倒了杯酒。

“明白了吗。”

曹丕站在曹操身后,小曹叡坐在曹操身边,舔了舔小杯子里的酒。

扭曲着脸推开酒杯,吐着舌头道:

“这老皇帝是在杀鸡儆猴。”

“他要天下官员都必须挨个扣字眼。”

小曹叡擦了擦舌头,又吐槽道:

“这人真是有病。”

“按天幕说的,他应该知道海外诸国在做什么,但他就是不管。”

“盯着这些东西搞个什么劲儿。”

曹操看了他一眼,轻笑道:

“你还没坐上那个位置。”

“等你坐上就明白了。”

……

{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