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安定许久,可这度田之事却迟迟没有进展。朕心中烦恼,也是正常的。度田关乎我大汉的根基,关乎百姓的福祉,朕怎能不忧虑?”
刘禅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坚定,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张氏轻轻握住刘禅的手,说道:“陛下心系天下,臣妾深感敬佩。但陛下也要注意身体,只有陛下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
张氏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爱意,她紧紧握着刘禅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刘禅。
刘禅看着张氏,心中充满了感动。
他轻轻拍了拍张氏的手,说道:“皇后放心,朕会注意身体的。”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温暖。
张氏微微点头,说道:“那臣妾便不打扰陛下了。陛下若有需要,随时吩咐臣妾。”
张氏说着,缓缓站起身来,向刘禅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迈着轻盈的步伐,默默退去。
刘禅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思绪却愈发纷乱。
幽州的度田之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刘禅再次拿起案几上的奏章,仔细研读起来。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要从这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御书房内,烛光摇曳,刘禅的身影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孤独而坚毅。
而此刻。
皇宫大殿前的广场宽阔而平整,地面由巨大的青石铺就,此刻,被刘禅召见而来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九卿中的费祎、董允,正快步朝着大殿走去。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纶巾,虽然年纪不轻了,但身姿依旧挺拔,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
费祎身形修长,面容和蔼,身着蓝色官服,步伐轻快,尽显干练。
董允则稍显富态,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一身黑色官袍更衬出他的庄重。
三人神色匆匆,显然知晓此次被召见,定是为了幽州度田这一棘手之事。
进入大殿,三人整齐地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臣等拜见陛下!”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刘禅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看着下方的三位重臣,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声音沉稳却难掩疲惫。
三人起身,站定,目光都望向了刘禅。
刘禅微微前倾身体,神色凝重地问道:“幽州度田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微微皱眉,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抱拳,说道:“陛下,幽州度田受阻,臣以为,乃地方豪强与异族势力相互勾结所致。这些人妄图维护自身利益,抗拒朝廷政令。当务之急,需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精锐之师前往幽州,以武力震慑,同时安抚百姓,分化瓦解敌方势力,双管齐下,或许能打开局面。”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费祎接着说道:“陛下,臣赞同丞相所言。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幽州度田的官员,需给予更多激励与保障。如今官员们心有戚戚,士气低落,若能许以重赏,承诺保障其安全,想必能鼓舞他们的斗志,让度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费祎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话语中却透着务实的考量。
董允也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陛下,幽州局势复杂,不仅要应对地方势力,还要防范鲜卑、匈奴等异族趁乱南下。臣建议,加强幽州边境的防御工事,增派兵力驻守,以防外敌入侵,为度田工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董允的声音低沉,眼神中透着忧虑,显然对幽州的局势充满担忧。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他们继续说下去。
待三人发言完毕,刘禅靠回龙椅,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大殿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刘禅的回应。
过了片刻,刘禅睁开眼睛,却并未立刻给出回应。
就在这时,丞相诸葛亮再次开口:“陛下,之前为了征伐魏国,我大汉建造了不少海船。如今魏国已灭,这些海船如今在海港中闲置无用,维护费用却极为高昂。臣以为,是否要将海船贩卖给商贾用作商船之用,如此既能减轻朝廷负担,又能促进商贸发展。不然,长期维护这些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诸葛亮目光诚恳地望着刘禅,等待着他的答复。
刘禅闻言,当即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这些海船,朕有大用。南下南洋,没有船怎么行?我大汉不能只局限于陆地,海洋同样是我大汉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洋有广阔的土地与资源,朕要让我大汉的威名远扬四海,这些海船便是朕的依仗。”
刘禅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大殿内踱步,声音激昂,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诸葛亮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陛下既有如此宏伟规划,臣等定当全力辅佐。”
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