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团聚(2 / 2)

端详,又轻轻敲了敲,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真的……好结实的砖!”

“那当然!“朱元璋得意地扬起下巴,“咱当年什么样的砖没见过?这窑再改改,烧出来的砖盖城墙都够格!”

姜戈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老朱,你这砖窑做的比老工匠都好。”

朱元璋哼了一声:“好东西就得往好了做!“他转身冲工人们挥手,“都愣着干啥?赶紧把砖全搬出来晾着!今天加餐,每人多分半个饼子!”工人们顿时欢呼起来,热热闹闹地开始搬砖。窑口的热气还未散尽,但此刻的砖窑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机勃勃。朱元璋站在一旁,看着一块块新砖被整齐码放,眼中映着火光,像是一簇希望的火焰。“老朱,你这砖烧的真好,回头肯定不愁卖。"姜戈看着这些新砖就像是看见了金子,这都可以卖钱啊。

此时姜戈正开心。

“姜县令,咱的标儿又聪明又听话,就是让他给你烧个砖,他也能烧成这世界上最好的砖。"朱元璋声音飘渺,他已经有几日没有去朱标的灵堂了,尸体一天天腐败,已经准备下葬了。

他这个当爹的没有办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没办法阻挡死亡的到来,有办法能让标儿多活几日也是好的啊。

朱元璋背着手站在砖窑前,望着新出窑的青砖,眼神渐渐柔和下来。他突然转身对姜戈说:“咱标儿啊,那才是真正干活的料子。”他弯腰拾起一块砖,在手中掂了掂:“你看这砖,标儿监工的时候,连砖缝里的泥浆都要亲自试过。他说′父皇,这城墙要屹立百年,每一块砖都得经得起风雨。"老朱说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那孩子做事,比咱还较真。”“记得有一年江南水患,"朱元璋的眼神飘向远方,“标儿带着人连夜赶去,三天三夜没合眼。他不仅安置灾民,还亲自画了新的水利图。那些老工匠都说,太子的方案比他们想得都周全。”

说起朱标的事。

朱元璋突然来了精神,掰着手指细数:“标儿十岁通四书,十三岁就能代咱批阅奏章,二十岁就开始整顿户部账目。那些官员私下做假账的手段,在他眼里就跟透明似的,二十二岁就开始处理朝政。”他说着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最难得的是那孩子的心性。咱脾气暴,动不动就要杀人。标儿总能劝住咱,还总说'父皇,治国要刚柔并济。“朱元璋摩挲着手中的砖块,指节微微发白,“他处理朝政,既明事理又通人情,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窑场的风卷着火星飞舞,朱元璋的眼中映着跳动的火光:“标儿要是还在这大明的江山,定会比现在更稳当。他懂得怎么让百姓休养生息,也知道怎么约束那些骄兵悍将。“老朱突然重重地叹了口气,“可惜啊…天不假年..”姜戈看见一滴水珠从朱元璋的脸上滑落,分不清是窑火太热,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个铁血帝王此刻像个普通的父亲,絮絮叨叨地回忆着最得意的儿子。“节哀顺变。"姜戈并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个失去孩子的老父亲,她只好拍拍朱元璋的肩膀说一句节哀。

朱元璋拭去眼角的泪水:“姜县令,咱的标儿什么都能干的好,要是你让他做个衙役肯定是比黑夫他们强的。”

话说的拐来拐去。

中心思想就一个让姜戈招聘朱标,还不忘拉踩一下黑夫他们。“老朱你放心,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肯定会招聘朱标的,让你们父子团聚。"这话不是单纯的安慰朱元璋,朱标个人能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姜戈也很想看看这个可以把永乐大帝压一头的朱标到底如何。日头正烈。

厨娘们做好了饭送过来,今天烙的是大饼,放了点油,闻起来还怪香,朱元璋也拿了一块吃着。

吃到一半,突然开口:

“咱那妹子烙的大饼比这个香多.……”